最近看到一篇名为《陶勇医生被砍100天后:“如果时光倒流,不会再为他治病”》的自媒体文章,手贱,点了进去。果然是标题党。文章中没有提到陶勇说“如果时光倒流,不会再为他治病” 的话。陶勇医生前一段时间出院了。这文章让我思考:如果砍他的人出狱后还找他看病,他会治吗?如果我是陶勇,会怎么选择?
治的话,把这白眼狼治好,砍人不是更准了?
不治的话,那说好的医德仁心呢?
好在只是”如果“,砍他的人还不会无耻到再找被自己伤害的人看病的地步。
前几天在亚马逊(Amazon Prime)上看了一部短电影,一个外科医生遇上了类似的难题。电影名叫《绝望:面对残暴一束光(Desperate: A Ray of Light in the Face of Tyranny)》。导演没什么名气,演员也不怎么出名,但电影很好看。我认为好电影首先得有一个好故事,其次得引发观众思考。有一个好故事,看电影就不累,能引发思考,那么花的这一个多小时就值得。思有所得,那这时间花得不仅值,而且赚了。这部电影就是一部让我觉得大赚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一个纳粹集中营里。一个纳粹将军的儿子是个士兵,腹部中子弹被抬到集中营的医院,需要马上动手术。医院的外科大夫已被送上前线救治伤员。无奈之下,将军找来了集中营关押的一个犹太人医生,布鲁蒙塞医生(彼特·马克·里奇曼饰)。于是医生面临了艰难的选择,要不要治仇人的儿子。
将军在劝说医生时与他的对话很精彩。
医生:为什么我要帮你?你是我的敌人。
将军:你没有选择。我命令你。
医生:你没资格命令我。我不是你第三帝国的士兵,将军。
将军:如果我说你要是不服从命令,我就杀了你呢?
医生:那请杀了我吧。
将军发现来硬的不行,只好好言相劝。
将军:我的工作只是执行上面的命令,不做任何质疑。这场战争中,英国的、美国的、俄国的军人也是这样。你的天职是救命。任何情况下,任何一条生命。而现在手术台上有一条年轻的生命需要救助。你是个医生!
一旁的护士说的话也许打动了医生,她说:“布鲁蒙塞医生,我在护士学校的时候就听说过你。你激励了很多医务工作者。你是祖国值得骄傲的孩子。”
将军接着劝:听我说。我会做安排。你救了我儿子的命,我就会救你的。相信我。我说到做到,医生。
一番挣扎之后,医生选择了救受伤的士兵。选择救的原因很多:
第一、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对医生来说,每一条生命都是一条生命。他不是法官,所以无需评判病人有什么罪。
第二、纳粹士兵也只是服从命令参加了战斗。他们也许也恨犹太人,但他们也是受害者,因为他们头脑里的思想都是上级或父母灌输的。
第三、动了这个手术,就可以像以前一样为护士和其他医务工作者做榜样。
第四、救了士兵,也能救自己一命,如果将军守信的话。
士兵的手术很成功。将军说到做到,在医生动手术的时候,为医生安排好了逃命的路线。当将军让医生换上一套新西装时,医生做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他要求穿上自己的囚衣,回到监室。显然,他救士兵不是因为自己贪生。
军人和医生是两种很有对比的职业。军人的任务是杀人,根据命令杀人。医生的工作是救人,不管是什么人。世俗的道德大概有两条线,上限是不帮敌人,而底线是不杀(惩罚)没有作坏事的人。一个真正有医德的医生则要突破世俗道德的上限,即使是敌人,能救也要救。一个完全合格的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有时候要突破世俗道德的底线,上面叫杀谁就杀谁,哪管他做没做坏事。如果军队是个机器,每个军人就是其中的一个小部件,或是一个螺丝,或是一个小齿轮上的一个齿,而军队的首领则是给机器发指令的人。一个螺丝无需去问为什么要下这个指令,也就是说,军人对命令不能有自己的思维。
这部电影里,把医生和将军这两个有冲突的人物放在了一起。一个以救人为天职,一个以杀人为任务;一个是阶下囚,一个能定他人生死;一个是犹太人,一个是纳粹;一个衣衫褴褛,一个一身戎装。引发这两个人物之间的交互与冲突的是将军儿子的受伤。当讲故事的人把这样的两个人物放到同一个舞台,势必引起观众往下看的兴趣。
电影中二人的对话把二者的深层的冲突抽丝剥茧般慢慢展示出来。而这精彩的对话,能穿透电影的世界,进入观者的心,心灵的震憾又带动脑波的共振,让人代入医生的角色,想象如果自己是医生,会做什么选择。电影的结尾,医生出人意料的选择给电影画上完美的句号,让我震惊,原来还可以这么选,这么来捍卫自己的尊严。我也明白了电影的名字的意义。这道光是高尚之光,光从不向黑暗低头,这光能穿破影幕,穿过时光,照亮寻找光的人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