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插肩而过。”
微信上突然弹跳出这样一条信息:“麻烦帮我第一条朋友圈点赞,谢谢。”我不禁恍然若失,回想起当初的我们:意气风发的我们,在操场上意气风发、指点江山,幻想着自己的未来;无数个迷惘的夜晚上相互鼓励、加油打气为迎接不久到来的高考;以及在一个问题上,争论的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输的我们。如今,竟然渐行渐远。
我们不是恋人,只是昔日同窗的好友。曾经无话不谈的铁哥们,在晋升大学之后,只会在过年期间互道祝福。到底是什么导致我们现在这样子呢?
鲁迅的《故乡》,里面有一段话: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这是多少知己好友之间的缩影呢?曾经未谋面的兴奋之情,在心中的千言万语,在见到他时,只剩下简单的一句问候呢?
也许,有人会说,都是我们变了,昔日的好友如今才会渐行渐远。
其实,在我看来,并不是我们变了,而是因为时间把我们从熟悉拉远到了陌生。曾经的我们生活在着一片小天地之下,好友之间发生什么的事情也能够第一时间知晓,双方也更容易感同身受。现在相隔两地的我们很难去感同身受。
试想一下,小明和小王在高中读书时,是很好的两个朋友。现在他们一个考上了大学,去了上广州读书;一个考试发挥失常,没考上大学,而他也不愿再复读,开始留在了县城开始打工。一天,小明苦恼地找到小王说:“小王,我在社团里遇到了一个我心仪的女神,但是她对我很冷淡,我难受。”小王无论用怎么样的语言都很难安慰得了小明。因为文字总是苍白无力的,表达不出你任何的情绪、所思所想。
如果经历过异地恋的朋友,就特别容易这种感受。平时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很容易导致异地的恋人们大闹情绪。而不是异地的,无论吵得多激烈,只要一句道歉、一个拥抱、一个亲吻就可以烟消云散。这就是能够感同身受与不能感同身受的区别了。所以,感同身受是感情、友情能够维持下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除了感同身受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及时的反馈。
何谓时间不协同?简单来说就是时间不同步。再回来小明和小王的例子。小王在上班的地方管制的比较严格,没有一点儿可以“偷鸡”的时间。小明给小王发了信息,小王半天没回,或者半天才能回复简单的一句话。这样子的交流反馈不及时,导致没有任何聊天的欲望。
我们都经历过这么的时刻:夜深了,该睡觉了,但是依然倔强地不肯睡去。刷着无聊的手机明知没有任何的意义但是却又一遍又一遍。有时候就是单纯滴想要找一个人聊聊天,想有那么个人陪陪孤独的自己吧。但是自己却又不会开口、不会找话题。然后熬着夜刷着无用的信息,一遍又一遍。这就是所谓的孤独吧,也就只有夜声人静的时候,孤独感涌上心头,期待有人陪伴有人理解,放下所有的戒备,可惜这又是完全不可能的。只有等待着睡意压倒孤独才能沉沉睡去。
好不容易提起勇气向好友袒露心声,但是好友第二天要忙早已早早睡去。第二天才回复你的信息,但是第二天一觉起来的了,早已把晚上的那些情绪消耗殆尽了,变得风轻云淡了。第二天面对好友的关心更多的时无地自容的羞愧感。
没有及时的反馈,导致很多想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情绪,早已被消耗殆尽了。下次也就变得沉默不想说了。这样的我们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渐行渐远了。
夏日盛开的花儿呀,对这人世间不过是昙花一现,但于我而言,却成了不可磨灭美丽的印记。愿你我可以好好珍惜当下,无论是否并肩而行地走下去,至少曾经陪伴过。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有这足以,此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