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许昌 李辉
《妈妈睡了》这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讲述的是妈妈的美丽、温柔和劳累。其中最大的写作特色的第二、第三、第四段中,每一段话都是总分的构段方式。,这个特色不容忽视。因为我心中的语文和习作是融为一体的,语文是服务于写作的,语文的终极目标是学会写作,所以我的每一次语文教学,每一次教学设计都会习惯性的找语用点。没办法,这已然成为我的思维习惯,我相信自己,没有错!
第二自然段:
1、先梳理课文内容:
思考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妈妈的美丽。
2、根据孩子板书:
对“明亮的、弯弯的、紧紧地、红润的”这几个词语经历了“寻找美、赏析美、朗读美”的教学流程,指导孩子读准读通读美了课文,引导学生充分的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准和精准的用词对文章的感染力以及对读者的影响力,扎扎实实的学习文章的表现手法。直到学懂学会为止。接着回忆自己妈妈眼睛、眉毛和脸特点,扩展词语,丰富积累:
3、
然后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自己的的妈妈睡觉时的样子。用上这些词语来表现自己的妈妈。
讲完后,成都好的学生安若锦、刘俊浩、王悦熙、王璇、郭浩天、徐晨和、赵旭晨、齐晨祥、陈楚研、李祖珽、懂旭涵等都积极的展示了个人的精彩,然后小组内互相说,最后开始动笔写。
九班当堂完成,十班因为个别孩子捣乱纪律,课堂没有时间写。
第三段
1、在孩子们充分学习第二段的基础上,开始渐渐放手让孩子自己感悟理解第三段,孩子找到了中心句,也理解了这段话是用“妈妈梦中微微的笑”来展示妈妈的温柔,通过描写“嘴巴、眼角都笑弯了”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妈妈的温柔。
2、训练的重点与第二段不同。这段话,我跟多的是引导孩子孩子发现“想象”的描写方法,“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会儿讲给我听……” ,我这样引导孩子:
1)课件出示这句话。问:妈妈真的想好了一个故事吗?为什么?
孩子们交流,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刘贺说:“不一定。”
我追问刘贺:“为什么不一定。”
刘贺解释说:“这是作者自己想的,不是妈妈想的。”
张澜轩补充说:“妈妈睡着了,自己不知道妈妈想的什么!是作者自己猜出来。”
多么精彩的对话,就是这样。
我总结说:“的确不一定,是作者自己想的,把自己的想法转移给一个睡着的人,合情合理。把自己的猜测迁移给一个不知道的人身上,完全可以。这种方法就叫做想象。同学们,作者猜测妈妈可能是想好了一个故事,那你能不能猜测一下妈妈还可能想到了什么?那你想象妈妈为什么笑呢?”我连连的追问直逼学生的思维!扣击思维的触发点!
2)启发孩子充分的发挥想象,想妈妈还会因为什么笑。
有的都说是因为妈妈做了个好梦。这是空洞的说法,我追问,什么梦。引导孩子说清楚,说具体。
我启发孩子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你做什么事能让妈妈会心的笑呢?帮妈妈做家务。帮爸爸拿拖鞋。帮奶奶捶背,帮妈妈带妹妹。
“有没有不帮助别人,而是自己独立完成的时呢?”尽可能的请孩子回忆自己的生活,同时也让孩子在表达中更加懂得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爸妈最满意的道理。
在一步步的交流中,孩子们了解了想象,掌握了想象,运用了想象,也很扎实。
第四段
1、这段话主要表达了对妈妈的疼爱和体谅,启发孩子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妈妈的辛苦付出,同时也教育孩子要学会疼爱妈妈,我结合着一个视频“妈妈也需要爱”,在学习课文和观看视频后,不少孩子眼圈都红了,懂得了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妈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艰辛,也懂得了妈妈不是个超人,不是钢铁侠,她也需要我们的关爱。
2、第四段的训练点也不同,这段话中的环境描写很突出,“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环境描写到高年级才着重学习,在这篇文章里出现了,我也试着让孩子回顾自己家的窗外有什么,会有什么声音,可能有什么现象。孩子们纷纷表达:有大树在摇摆,有风呼呼地刮着,有小雨滴答滴答的下着,有蝴蝶在翩翩起舞,有蜜蜂在嗡嗡歌唱的,等等等等。不同的表达充分的展示。我就试着请孩子用自己的话换掉稳重的环境描写。
两节课,三段话,重点培养了“读、说、写”的能力。
读。一开始,我请孩子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课间分别学习时,引导孩子在一边感悟词语理解课文体会情感,一边朗读指导。
说。请孩子第二段侧重词语的变幻,第三段侧重想象的启发,第四段侧重环境的描述,下大力气培养了孩子“说”的能力,交给了孩子“想”的方法,锻炼了孩子“表达”的胆量。
写。在读和说的基础上,限制时间,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仿照课文写下了。
总的感觉,这样的设计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