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的史实,三国时期的防疫专家是谁?
曾经无聊写过一个搞笑段子
其中说诸葛亮是防疫专家,那自然是笑话,但其实三国时期真有一个防疫专家,为此,他还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三国时期的瘟疫,给国人带来空前灾难,瘟疫、战争以及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使得当时人口从6000万锐减到了800万,造成了千里无人烟的惨剧。
曹操为此写过《蒿里行》感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
三国时期的瘟疫一共有17次左右,而以建安二十二年那场瘟疫则最为可怕,造成大量平民的死亡。
曹植在《说疫气》中描述了这次瘟疫:“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殆,或覆族而丧。
当时死了太多的人,连建安七子也死了五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其中孔融建安十三年被曹操杀害,阮瑀在建安十七年病逝,剩下的五位,全部死于建安二十二年初的那场瘟疫。
还有三国时期的江东鲁肃也死于疫病,此人在演义中因人缘好也算混成了个著名人物。不过在正史中可是一个战略家,周瑜、陆逊之流可能还比不上他。另外正史中说曹仁、吕蒙、甘宁、蒋钦也死于大疫病。
另外还有些三国人物被分析下来也是死于疫病,一个是小天才曹冲,还有就是郭嘉、张辽、夏侯惇、周瑜、法正等,不过这些人都是正史里只说病死,并未说一定死于疫病。
另外根据《三国志.武帝纪》中的记载:“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这是说赤壁之战,曹操遇到了瘟疫,士兵死伤过多,于是引兵北还,不过我估计这是曹操为失败在找托词。
三国时期的瘟疫由于年代久远,专家学者一直没有定论此属于何种疫病,但是比较主要的一种说法是流感。
当时瘟疫因为其流传广、传染快,都符合流感特征,但死亡率过高,非普通流感所能及(会不会三国时期有新冠?)。
三国时期著名的医生主要有以下三人,写《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有《三国演义》中医者第一人美誉的华佗,还有让后人定义“杏林”为医学用语的董奉,这些人都是抗疫能手。
好了,这些都是背景,我们回归主题。
我说的抗疫专家是带有官方背景的,不是指那三个著名医者。
三国时期其实还真有一个死于疫情的抗疫专家,那就是司马懿的亲哥哥司马朗。
司马朗(171 — 217年),字伯达,河内郡温县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司马八达”之一。
司马朗此人事迹也是挺多的,小时候是神童,其人有胆量、有见识、为政清廉、爱民如子,口碑非常好。
司马朗的聪明才智与司马懿差不了多少,假如没有英年早逝,成就不一定比不过司马懿。
在陈寿的《三国志》里,只给司马朗写了长长的传记,其他司马懿家族的人都没有享受到此待遇。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当时正值疫病大爆发,时任兖州刺史的司马朗,跟随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东吴,来到居巢时,结果士兵之间发生严重的疫病。
司马朗当时跟随军队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他得知了军中爆发疫病,心中非常焦急。
他到处奔波寻访药方、草药,当时环境既没有通讯设备,又没有汽车飞机,想做这种事挺艰难的,后来好不容易达成目的,他再命人制成中药给士兵们服用,希望能挽救他们的生命。
司马朗把病患集中在一个营地专门护理(有点像方仓),一向爱民如子的他真诚地体恤士卒,经常亲自去营地巡查,为患者递送汤药,结果不幸感染上瘟疫,他因公殉职,年仅四十七岁。
司马朗留下遗言:“刺史蒙国厚恩,督司万里,微功未效,而遭此疫病,既不能自救,辜负国恩。身没之后,其布衣幅巾,敛以时服,勿违吾志也。”
司马朗去世之后,兖州百姓都非常怀念他,因为他在兖州为官公正清廉,始终如一地热爱和施惠百姓,并倡导节俭的德行与精神,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深受百姓们爱戴。
“密切接触病患”是导致司马朗死亡的根本原因,他没有做好个人防护,不过在当时条件下也不可能做好。
他本人肯定知道这个疫病会传染,但是他富有爱心的高尚品格导致他身先士卒,结果酿成了自身的悲剧。
一个好官就这样没了,他展现了在乱世中不顾私利的高尚人格与悲天悯人的宏大情怀,唉!小慢可为古人而悲叹,所以写一篇小文纪念一下。
更多内容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