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亲子关系中常常期待孩子的改变,有时甚至是恨铁不成钢。父母对孩子时常都会有“道理我都讲烂了,你怎么依然我行我素”的挫败感。其实,道理没什么用。想想我们自己也无数次下定决心改变自己,最后却无疾而终。
改变是痛苦的。这一点可能出乎很多家长的意料。我们通常把“改变”当成一个积极的行为,用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获取更高的回报、创造幸福的生活,孩子理应对此干劲十足﹒﹒﹒﹒﹒殊不知,改变意味着打破平衡。我不再是“我自己”,我会是什么?不知道。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改变会让生活变得更好。但是却忽略了这只是一种“可能”。现实情况是,可能变得更好,也可能变得更糟。唯一能确定的是,这是一场探险。熟悉的、确定的状态必然被打破,新的状态会带来什么尚未可知。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就像我们穿过一条幽深的小道,没有人知道另一头是否真的通向桃花源。
因此,有效的改变需要在亲子关系中发生。父母和孩子的互动称为“主体间的相遇”。不存在单独的人,只有人在不同关系中呈现的不同一面。无论孩子多大,孩子始终是“亲子关系里的”孩子,在父母的扶持下摸索前行,这段旅途中的遭遇和感知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父母和孩子的交互。孩子是否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是否安全、放松,没有被评判的顾虑?孩子是否被允许犯错,允许自由成长?是否最古怪的想法也能得到共鸣,最隐秘的情感也可以被回应?作为孩子,他是否可以如其所是地存在于这段关系里?这些变量影响着孩子的所思所感,也影响着改变的勇气与决心。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常常搞不清这一点:他们命令孩子做的事,孩子并不抵触事情本身,却因为抵触“在这段关系中成为被命令的人”而拒不服从。关系比内容更重要,很多家长一味地强调内容,想方设法地讲道理:“你应该这么做”,却不关心这句话将父母与孩子置于怎样的关系中。
亲子关系的改变不是一方的输出,永远需要与孩子合作
对于父母,这一点强调多少次都不算多;比起我们想做什么、在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孩子接收到了什么。不存在绝对好的方法,只有对“这个”孩子受用的理论,或者对“那个”孩子值得一试的操作。父母需要时刻与孩子的反应保持同频。正如“顾客就是上帝”,孩子的反应永远是有道理的。不要责怪孩子“为什么不改变”。首先要改变的我们家长自己,检视一下亲子关系,梳理孩子的期待和动机,调整相处方式,改变思维模式或者寻求第三方“贵人”的指导。
孩子允许在不改变的基础上产生改变
可能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反常识的结论。在亲子关系中,孩子往往既想改变,又想维持现状。当孩子向父母表达想改变的诉求时,同时也希望听到父母说:“孩子,你有权利像现在这样活着,这就是你。”不要替孩子做出非黑即白的判断,说:“你就要改!”那并不能代表全部的他。
“改变”和“不改变”都是孩子的一部分,需要帮助孩子达成两部分的和解,而不是认同一半,却否定另一半。我们应该用允许孩子不变的方式,促成他的改变。我们就是要把变和不变都看成孩子的自由选择。他可以变,也可以不变。——他有选择权。
一旦把改变看成自由意志的显现,很多僵局就可以迎刃而解。我们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就是接纳了他的不变。不要把“维持现状”看成无能或失败。其实孩子并不是出于不能或不敢,只是孩子“选择不变”。选择是一种状态,一定就有它存在的价值。抑郁的人为啥啥都不想做,是在用这种方式让自己休息;焦虑是为了把控细节,达成更好的表现;不爱学习或者不上学的孩子是为了把时间、精力放到更感兴趣的地方。家长首先要改变思维,观察到这些行为的好处,才能让孩子感受到:他不但被允许不变,而且这种行为被看成是一种积极的选择。
既然不变是一种选择,也就意味着孩子在必要时,也可能换一种选择。
我有一位来访者,是一位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当别的同学都在积极找工作就业时,他却选择了闲居在家。亲戚朋友都来劝他要乘年轻,找工作,自食其力,不能浪费大好青春。但是,“任凭风吹浪打,他自巍然不动”。我在咨询时是这样说的:“你用这种行为来证明你的力量,有勇气对抗别人的偏见,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闲居在家这件事。”你可以一直这样做,等将来想做别的事,你也可以用同样的力量来实现。当他听到我的话时,有点愕然。可能从来没有人给他说这样的话,也从来没有人允许他这样的行为。咨询过后,他好像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又在家闲居了半年。半年之后,他开始出门找工作了。
我说的这些可能不是家长所期待的。但是,作为助人者,我的工作就是致力于让人的状态变得更好。我们都喜欢做一件事要高效、可控、产生效果越快越好。院长曾举过一个例子:人得病都不是一天二天的事,你治病就想一下治好,那是不可能的!孩子厌学、不上学,院长说过,你想让你的孩子重新上学,要准备做好三点:1、足够的时间;2、足够的耐心;3、足够的钱。这三者缺一不可。所以,孩子的改变是要一点一点的来,越慢,反而越快。很多改变甚至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一开始改变,普普通通,看表面和没变一样。当父母努力转变孩子的学习态度时,他们可能看到的是孩子的敷衍、潦草地写完了作业,同时还写错一半,仍然和以前一样糟糕。一旦父母有这样的想法,就会冷冷地撇撇嘴说:“你看你,还是不爱学习”—家长们又一次印证了孩子的失败,一切还是老样子。只有那些不抱期待的家长才会意识到,孩子变了,以前作业你都写不完,这次居然写完了,虽然质量不高。那么,这样的家长会问出关键问题:“这到底是发生了什么”?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看到孩子那些不经意地改变。也许这些改变让父母觉得没什么,甚至所有人都觉得没什么,但我不能视而不见。看到一次,才会有第二次。一点点地改变将带来另一点点地改变,好的结果激发更好的结果,雪球才会越滚越大。这就是我作为心理咨询师的能力。一个人以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看出他的不变很容易,但是看出他的一点点改变,然后再用一种欣赏的态度去接纳孩子,这是关键。这需要家长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这需要时间慢慢来,一点都不能急。
每一位父母都在和孩子演出双人舞,随时变换节奏,你走一步,孩子走一步,有时候还要停下来,等一等,而不是一味地催促。最终的舞步是否优美,不取决于你一个人跳得有多快,多好,而在与双方的配合。找不到这样的配合也不要着急,慢慢来,不断练习,刻意地练习。重要的是你心里的想法,改变正在悄然发生。
梦想就在前方,行动才有力量。祝愿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用眼睛传递微笑,用嘴巴说出真心,用心去表达无限的爱,用双手去奉献,用腰去行礼,用双腿去传递激情;我们都是单翼的天使,唯有彼此拥抱才能展翅飞翔;让我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身体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