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读者们在整理书架时有没有这样的发现。
许多书买回来后还没来的及看,甚至有些还没拆封就将他原封不动的塞进了书架里。整理书时发现外壳遍布灰尘,但翻开里面却是崭新如故。初看那本让你觉得惊艳无比的书时恨不得一夜将其读完,再看时却味同嚼蜡一般,难以翻阅,最后只能将它遗忘在书架的一角。
起初小编还以为就只有自己有这样的情况,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后,小编发现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扰,究其原因则是因为缺少看书的时间以及看书速度太慢的缘故,久而久之书架上堆积的书越来越多,看完的却越来越少。再加上现在手机阅读智能化的普及,各种看书的APP软件层出不穷,能往书架里囤的书也越来越多,但能否都读完,就难说了,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缺少阅读时间
二、阅读速度太慢的缘故
第一种情况因人而异我们带过,小编主要针对的是第二种情祝,阅读速度太慢导致阅读量下降,相信这是许多读者的通病。
那么各位读者大大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阅读速度如此之慢!
小编分析过许多原因,最终选择出了一种最能让读者乐于接受的答案分享给诸位!
其实很多人阅读速度慢其实并不是各人能力的问题,而是自己对于阅读书籍的认识不当,被一种名为“认真阅读”的观念误导,而这种观念则来自于我们学生时代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关。
学生时代,我们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会了阅读一篇课文时要“咬文嚼字”仔细体会作者用词的严谨,行文布局的流畅,搞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或者这篇诗文的真正意图,这就导致了每篇文章我们都要进行精读,让我们的大脑中被无形的植入了精读的观念:
阅读需要逐字逐句,将全部内容消化吸收后才算真正读完了一篇文章。
仔细回想一番, 小编读书慢的习惯也是在学生时代中养成的,如果要追溯时间的话那得从很久之前的学前班开始讲起。
那时候在上课之前有早读课,是专门的读课文的时间。依稀还记得那时候大字都不认识几个,每每被老师点到名时总是一脸苦逼的站起来,在全班的注视下,生硬的读出老师写在黑板上那一个又一个晦涩难懂的粉笔字, 有时候读错了还要被老师打手心,不过老师很温柔打的很轻,但不知为什么当时就是怕的要死,那种感觉至今还记得。兴许就是因为幼时老师的教导,才使我在阅读书籍时养成了这种一丝不苟的习惯
这种习惯放在学生时代很好,可以让我们在考试时得高分。但是放在大学时代或者到了社会想要进行自学时,这种习惯可是极为不可取的,因为它会使我们的阅读速度变得很慢,导致阅读量下降,严重妨碍了我们汲取新的知识。
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金钱。知识更是构成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关键。
台湾“文案天后”李欣频,保持着一天一本书的阅读节奏。我们不禁会有疑问,一天一本书的阅读量能记的住什么呢?曾经就有记者问过她用这个速度看书,真的能记住书中的内容吗?李欣频回答说,读书并不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全部内容,而是获取新的知识,找到对自己有启发的一个点。
是啊!一本书中哪怕只有句话对你有启发, 那,也是收获 。
所以小编建议各位读者,摈弃学生时代那“咬文嚼字”的观念。
读书时,不要奢望“全部消化吸收。”事实上你也完全消化不了啊。即便你读得再仔细,你也无法将书中的内容全部吸收。倒不如借鉴“文案天后”李欣频的方法,获取有价值的知识或者片段,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优化思考方法。
借用网上曾说过的一句话"与其复制100%的内容,不如提取对自己有价值的1%。”
设想下你需要一周甚至一个月的时间才能读完一本书,再过个半年或者一年你只记得书中的1%,而用了“文案天后”李欣频的方法,你虽然还是只记住了书中内容的1%,但是别忘了你只需要花一天就能得到这1%的内容,和你以前的一周或者一月相比,谁用的时间更短?这多出来的时间是不是就能阅读更多的书籍,收获更多的知识!那么该如何提高阅读速度呢?
在这里小编建议大家可以采用“印南敦史”所提出的流水式阅读技巧。
那什么又是流水式阅读?它指的是让书中的内容从心底流过,只要“流过”就有意义,这就是流水式阅读。相比我们以前的储存式阅读来说,它更能适合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它可以有效提取出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内容,避免大量无关紧要的文字占据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形成阅读障碍。因为流水式阅读的本质就是跳读!跳读又被精分为以下三点,
一、阅读序言和目录:
序言通常介绍了本书的大概内容,以及写作背景,仔细阅读序言可以让我们获取本书的基本内容以及价值,从而判断这本书适不适合自己,该不该读。
而目录则是整本书籍的框架组成部分,阅读它可以让我们对本书有一个大致的掌握,迅速找到整本书的核心部分,提取出关键的信息量。
二、仔细观察小标题,进行合理跳读。
目录组成了章节,小标题则组成了章节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根据小标题筛选出那些内容需要我们读,那些内容又不需要我们读。对于那些妨碍自己提取关键核心量的句子或者段落,能够做到迅速跳读,调高阅读效率。
三、只读开口和结尾的6行
在提出这个方法之前小编先和读者们分享自己的一个上数学课时的习惯。
一节课有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每次数学课老师讲到新章节时,小编都是只听前半个小时,至于后十五分钟,睡觉。很多人肯定以为小编成绩很差,是个学渣,那小编是要告诉你们毁谤的喽,小编数学成绩不但不差,反而很好,为什么?因为前半个小时数学老师基本上都是在讲方法,换言之就是在将公式,最后十五分钟一般都是出题目的时间,而只要前面半个小时听懂了掌握了方法那么题目还会不会做吗?
那么小编为什么会提到这个例子呢?因为阅读也是有方法的,一篇章节第一段基本都是作者提出的观点段落,中间部分则是他引用出来的例子,而最后则是总结部分。所以我们只需要阅读章节的前六行和后六行基本就能掌握出作者想让我们明白的东西了,而这些东西就最为关键的信息量,掌握了它们我们就掌握了一本书的核心!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给诸位的阅读方法了,但是正如小编上述例子所说,学会了如何高效的阅读其实也只是套取一套公式罢了。
真正能让自己坚持每天阅读的,是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挑选适合自己的书,选择一个固定的读书时间,每天坚持,长此以往才能让自己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