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账号岳刚SJZ。之前重度失眠症患者,现在自愈八九年,几乎倒床就能睡,偶尔失眠也心平气和。心里不再把睡眠看得那么重要,再不受失眠的困扰。
二个概念的学习。应激️事件,遭遇打击或者压力。认知,人对事物的看法、观念。
失眠的分类,从短到长,分为偶发性失眠、急性失眠和慢性失眠(持续三个月以上,认为对生活工作造成巨大影响,非常焦虑担心,急切想解决问题)。
失眠类型分为原发性失眠(因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导致,因对失眠的错误认识而变成慢性失眠)、继发性失眠(疾病或者药物导致的失眠)。这两种失眠都可以通过森田疗法(CBTi认知行为疗法)起到良好的效果。
睡眠不由意志控制。所以,以下想法都是错的❌:中午睡好下午才有好精神;考前睡好第二天才能发挥好;睡好才有好皮肤好心情好体力;必须睡足八小时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对失眠的巨大压力,会导致持续失眠。
对世界的认知充满了理想化,是因为在爸妈的呵护下真实世界被简化,面对的世界很小。所以,在追求幸福快乐、意义人生、活力健康的路上,不容许有大脑模糊不清的时候,不允许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不允许身体疲惫,不允许学习分心,不允许不安感,不允许失控的感觉。随着慢慢长大,真实的世界不那么熟悉了,乱了方寸,变得小心翼翼自闭抑郁,走向另一个极端。大多数人的失眠、强迫症、焦虑症,是在青少年时期开始出现的。
应激事件造成了失眠,在错误认知睡眠的影响下,产生强烈的焦虑、恐慌情绪,这些情绪增加了入睡的难度,形成恶性循环。
错误认知下,容易夸大失眠的后果,会认为自己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无法工作生活,产生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情绪。这种焦虑恐惧情绪引发大脑觉醒和意识增强,让人难以入睡。
焦虑情绪会增加入睡的难度,但对睡眠影响不大。对睡眠影响大的,是在这种情绪驱使下,去解决影响睡眠的因素和努力入睡的行为,以及想要回避焦虑情绪的努力。
失眠后,对不适感和低落情绪的过于关注,会影响白天的工作和生活,增加时间的焦虑感。久而久之,远离了正常生活,对失眠焦虑更急强烈。
失眠只是带来轻微的比配感,但过于关注是否疲惫,就会觉得疲惫不堪。过于在意自己的情绪状态,一旦情绪低落就会感到焦虑。
失眠的人,认为学习和工作必须在良好的状态下进行,这类人极容易受到失眠的影响。他们觉得疲惫无力就不适合努力做事情了,会回避需要费劲的事情。这种回避,导致社会功能缺陷,不敢旅游,不敢剧烈运动,不敢参加集体活动。
有的人失眠后觉得情绪低落,害怕自己得抑郁症,不去做可能让自己情绪不好得事,生活圈子越来越小,和家人朋友关系越来越疏远。有的人觉得缺乏睡眠就要补觉,早上赖床,白天睡觉、打盹。这些行为,使失眠固定下来。由于逃避学习、工作、生活,造成部分社会功能缺失,对失眠更加在意。
使失眠得以维持的根本原因:1试图解决影响睡眠的因素和努力入睡。2回避焦虑情绪本身。
负面情绪其实有积极意义,促使人通过行为去解决它。eg马上要考试了,多用心看点书,焦虑感会减轻。但这样的逻辑在应对失眠问题时就错了。卧床时间过长、白天补觉打盹,这是养成不良的睡眠习惯,使人的睡眠呈现碎片化。需要通过睡眠控制疗法(CBTi)予以纠正。
入睡的时候需要大脑里面没有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处于任务状态的大脑,不容易入睡。所以下达赶快入睡的任务,会很难入睡,而且越努力越无法入睡。
选择性地注意环境中影响睡眠的因素,也是对失眠的错误归因。
分析失眠的原因会形成条件反射,一旦环境中产生相应刺激,就会导致大脑觉醒。比如吵闹声音、光线、自身情绪、身体不良感觉,随着失眠时间延长,条件觉醒会增加。所以失眠越久,就要花大量时间消除条件觉醒。
越努力控制大脑不要胡思乱想,越容易形成更多的条件觉醒,以至于变成生活中处处是失眠的身影,充满焦虑。事情本质上无法解决,却不自知,大脑就会一直处于解决问题的任务模式中。
面对焦虑情绪,有些人会去回避焦虑情绪场景,让自己获得平和心态。这样的后果是,产生了对焦虑的焦虑,对恐惧的恐惧。
走出失眠,核心的一步是认识到失眠不会对自己造成太大的影响!大量努力重复,睡眠自然而然会慢慢恢复。
意识容易犯脆,大脑不允许意识改变大脑的核心功能模块。
失眠是正常现象,减少对失眠的焦虑恐惧情绪,坦然面对就行了。
正确认识失眠。1纠正错误认识,减少对失眠的焦虑恐惧情绪。2认识到睡眠不受意志控制,尽量满足入睡条件,不强迫入睡,对睡眠有切合实际的期待。
四个入睡条件:1良好的作息。2足够的困意。3没有强烈需要完成的任务。4情绪平和。
睡眠限制疗法:统计近10天的睡着时间,卧床时间最长8小时(要求睡着时间6.8小时以上)。如果睡着时间不到6小时,卧床7小时。白天即便太困,最多卧床半小时。激发人的睡眠本能。
做情绪的旁观者。对情绪不理睬,宁愿忍受烦躁,也不在情绪的驱使下采取行动。刚开始,不安感会倍增,接着继续不理睬,不安的感觉就会慢慢消失。
失眠只会带来轻微的疲劳感,但是自己经常判断是否疲劳,在有疲劳感的时候就马上休息,或者做简单的事情回避疲劳。就会使自己对疲劳越来越敏感,到后面变成普通的走路也会觉得累得要命。觉得自己睡眠质量差的本质是,对不适感过于在意。天天注意力集中在不适感上面,即便睡眠是好的,不适感也依然在,从而引发神经衰弱。
我们以为自己体质虚弱,精神脆弱。其实不然,人的体质和精神是超乎想象的。每个人都是万吨巨轮,只是偶尔风浪大了,敏感的人会觉得船要翻了,但其实身体的巨轮完全可以承受。但敏感的人会很在意,然后胆小怕事,不敢启航了,任由巨轮锈迹斑斑。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与不适感共存,培养自己在不适感下面生活与工作的能力。海浪永不会停歇,但巨轮必须踏浪前行!
心理学基本常识之一,情绪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控制。如果为了避免情绪低落而去回避一些预感会让自己情绪低落的事,最后会发现生活半径越来越小,然后完全不想出门,不努力学习,没有积极情绪,最后会被不安淹没。解决的办法是,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积极消极的秦绪任其流淌!
我们以为自己失眠后像变了一个人,变笨了变傻了。但其实思考是无意识的心智,一旦用心,思考就会从无意识提升到意识层面,而意识层面的反应肯定要比无意识层面的慢,这样形成恶性循环,越来越否定自己,越来越觉得是失眠惹的祸。解决的办法就是不要太在意思考细节,相信自己的自觉去完成一些事。比如读一篇文章,不用确保每句都懂了,大概意思懂了即可,即使没懂,读第二遍也行啊,不要给自己的思考太大压力。
大脑同时处理多条信号,有些微弱有些强烈。如果过度在意疼痛感、疲倦感,这些信号会进入意识层面而产生放大效果,大脑容易被这些无意义的信号淹没。解决的办法就是无视这些无意义的信号,去完成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比如学习、带娃、赚钱等等,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外界而不是自身。当大脑认识到无能为力无法改变的时候,对其忍受程度会大大提高,不会那么敏感。意识到这些信号,但工作生活不会受多大影响,进一步无视他们。
自愈失眠的彻底解决办法是形成认知的重构,使大脑不去在意无意义的信号。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3个月-1年的心理准备。
认知行为疗法要求患者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一开始1-2周可能睡眠质量并未提高,甚至更差,但只要坚持下来,多数患者的睡眠能够得到有效改善。疗程不少于4-6周。
睡眠卫生教育。午饭后避免喝咖啡。睡前3小时进行温和的体育锻炼,避免剧烈运动。睡前不看连续剧、小说、不玩引起兴奋的游戏。睡前避免摄入过多的水和食物。卧室环境干净、整洁、舒适、适宜的光线和温度。每天坚持体育锻炼,快走或者慢跑,每天不少于30分钟。白天避免小睡,午睡不超过半小时,下午一点半前完成。
刺激控制。减少卧床的清醒时间,重建睡意与床的积极联系。床仅仅是睡觉和ml的地方。有睡意或者到了规定的睡眠时间才上床休息。上床后20分钟还无法入睡,离开卧室,直到有睡意再返回卧室睡觉。无论前一天晚上睡眠多久,第二天早晨同一时间起床。
睡眠限制。缩短卧床清醒时间,目的使卧床时间与实际睡眠时间慢慢相符,底线是5小时。睡眠效率=总睡眠时间/在床上时间*100%。睡眠效率超过85%,可以增加15-20分钟的卧床时间。睡眠效率低于80%,减少15-20分钟卧床时间。80%-85%之间,卧床时间不变。避免日间小睡。
松弛疗法。睡前1小时在昏暗的灯光下深呼吸,听放松音乐。渐进性肌肉放松、生物反馈、意向训练。
认知疗法。纠正不切实际的睡眠期望。避免过度关注失眠,避免试图努力入睡。不将夜间睡不好与白天不良后果联系在一起。不因为一晚没睡好就产生挫败感。培养对失眠的耐受性。不持有白天多睡的补偿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