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希望你当科学家”“可是妈妈,我想当个快乐的邮递员行吗”
你能不能把孩子的人生还给孩子,孩子需要的只是父母的爱和支持
如果家长能放松一点心情,让爱子之心尽管深切,但是更回归理性,那将是家庭的福音。我们认为的理想职业和成功路径会不会过于狭隘了呢?那些容量有限的热门行业或“肥缺”职位,真的能给所有人带来成就感和真正的幸福吗?不做预设,让孩子将来自己决定吧。
如果孩子说长大了想当快乐的邮差,骑着轻快干净的自行车在城市里自由奔驰,给千家万户送去亲朋好友的消息,自己能从中得到快乐,也不用担心纷扰的办公室政治,还能边工作边锻炼身体,怎么样?做父母的你会觉得孩子的想法没出息吗?
孩子也许想边当邮递员边好好研究下世界邮政历史、收集邮票、组织世界集邮展览交流会,甚至打算自己设计邮票,怎么样?你还觉得孩子的想法幼稚、没出息吗?还是觉得天方夜谭,不切实际?孩子的想法又有什么不好呢?平凡而简单的梦想,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安排属于自己人生,我们不该真心赞赏吗?
在《旅美小事》里,聂圣哲老师写了在美国工作生活的很多感悟,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聂老师去一个朋友家做客,正好有个木工乔治在朋友家做柜子,通过聊天聂老师才知道,眼前这个木工师傅其实还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知名摄影师,但乔治本人很喜欢做木工,他身兼两个大相径庭的不同职业,但获得了双份的快乐和满足,当然,还有双份的收入。
还有一个聂老师的朋友克里斯博士,打算尽快退休去帮哥哥里查德收垃圾。听上去如此不可思议,莫非美国人真的傻到家了?在他们的眼睛里,声名、地位、金钱不重要吗?他们的决定依据是什么?是美国社会的高福利让他们能率性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吗?还是他们如此认真地对待了自己内心的渴求,才更能如鱼得水的生活在文明世界?
我们中国家长可以从中得到些启示,孩子有兴趣的喜欢的东西,他将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专注,更能克服困难。不管收获“效益”大小,先收获了乐趣;不管能否攀爬到山顶,至少先欣赏了沿途的风景。等孩子长大了,才不为声名、地位、金钱所累,能倾听内心的声音,能过舒适从容的生活,能度过有价值有意义的一天又一天,不留遗憾。如果孩子愿意的话,在他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之后,收获成功也是自然而然的,得到声名和效益只是衍生品,而非强求所得,是不是更自在?
说到对未来的设计,我和很多爸爸妈妈一样,有时候会用自己习惯的思维定势行事,我郑重其事地问女儿宁宁:“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她文不对题地回答:“想要你所有的裙子和高跟鞋,要你的电脑和书,要你的口红和香水。”我追问:“我问你长大了做什么工作,工作明白吗?就是你每天要做的事情,你通过做事情能赚钱养活自己,还能交到朋友,得到乐趣。”
她想了想说:“那我当幼儿园老师。”我再次“启发”:“你想不想坐飞船上天?想不想当科学家造个工具,到天空去看看,去摘星星,听说有的星星是钻石组成的,哇,好漂亮啊!”她兴奋了:“那我还是当魔法师吧,乌拉乌拉变,我把看见的东西都变成钻石送给你,你高兴吗?”我真是哭笑不得,小家伙到底听明白了没有啊。
有一天她忽然对我说:“妈妈,我长大了要像你一样,什么都不干。”我瞠目:“谁说我什么都不干?我整天很忙的,只是你和爸爸回家后我就不工作了,要把时间用来陪你们和做家务。你们不在的时候,我看书、听课、学习、见朋友、写文章,忙的很呢。”宝宝脖子一扭:“反正我只看见你什么也不干!”
我真是天大的冤枉。为了让她了解我的工作,只好打开电脑给她说明了一下。她想了想说:“那我长大了就像你这样吧。”我认真地捧着宝宝的圆脸蛋:“宝宝呀,不用学妈妈,你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妈妈不问了。不管做什么,妈妈支持你哦。”
我上学的时候,班里有个成绩很差的男生小张,但他唱歌很好听。一到自习课,大家就把教室门窗关上听他独唱,他也很自豪地走上讲台唱歌,那时正流行崔健,大家都觉得他唱得比崔健还棒。但老师发现了几次,每次都用眼神秒杀了小张,那无声的压力,功力强大。
毕业的时候,小张送了我一张他画的素描,画得很好,要知道,我们没有美术课,他是凭感觉画的。这么有才华的一个人,毕业后几年听说开了个汽车修理厂。我想,如果他的妈妈当初能支持儿子去唱摇滚或者学画,说不定我们同学里早就出了个艺术家了。
至于我自己,则是父母散养出来的杂家。大学毕业做了老师,干了几年又辞职去搞法律,然后又为了看书方便跑去开书店,等明白了看书不用开书店又去搞企业,搞企业赚了钱又赔掉,干脆回家探究我感兴趣的心理学,时间久了觉得有自己不同的想法,不写出来不痛快,最近几年又如火如荼的写东西。
当然我算不得成功,只是凭着自己的意愿过着自由随性的生活。我这么能折腾,父母却从没有为我担心,我创业或结婚都没用父母的钱,一方面他们清楚我的脾气秉性就是敢做敢当,不怕失败,另一方面我这样特立独行自由率性也正是他们散养的结果嘛。
他们管得少,我自己自然就管得多,自己的决定自己负责,好坏都怨不得别人,小到鸡毛蒜皮,大到事业婚姻,一概自己看着办,这样不是皆大欢喜么?所以我对孩子也打算如此,少操心,放轻松,考不考大学也听她自己的决定,说不定等她过了三十岁又愿意再深造或出国远游,那也是她的事,我可能实在憋屈会唠叨两句,但也就到此为止,毕竟,她有权利决定她的人生。
散养心得:以自己的价值观为孩子设计的理想之路不过是对自己半生遗憾的补偿,换言之是我们放弃了自己渴求的,不再相信自己有生之年能做到,所以就以关爱之名加到了孩子身上。我们有我们的人生,孩子有孩子的,谁也不能替代谁。给孩子辽阔的天空,让他去尽情翱翔,飞向他心中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