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片段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新手拆书家可可:认可的可,代表了更多的允许;可以的可,代表了更多的可能性。
我是一名企业管理咨询师、国家绩效改进师、萨提亚心灵成长模式的践行者。
拆书帮简介
今天咱们聚到这里参加拆书活动,看到有一些新来的小伙伴,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拆书和拆书帮。
拆书的“拆”不是仅仅指把知识点拆解,更强调把知识点结合自身经验内化成我们学习者的能力,并能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实践,“学以致用”。
拆书法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
个人学习的应用是便签法也叫RIA读书法,就是今天稍后时间会和大家展示的。R是阅读原文;I是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内容理解知识点的过程;A1是结合自身经验内化成能力的过程;A2是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实践运用的过程。
组织学习的拆书法是像今天的活动这样由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
拆书帮听起来很江湖,但我理解的“帮”是帮助的意思,这是一个公益性青年自组织,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新加入的小伙伴如果想要成为拆书家,可以在完成个人拆书学习的30个片段后申请加入。
R -阅读拆页
今天我带来的书是《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
萨提亚是心灵疗愈的一种理论体系,对自我心灵成长以及工作生活互动交流都很有帮助。今天我拆书的主题是:如何在互动中觉察自己?
下面就请大家阅读手中的片段,所有的内容都是需要阅读的,给大家2分钟时间,看完的小伙伴可以举手示意我,好,我们现在开始:
(2分钟后)时间到,还没有阅读完的小伙伴也没有关系,我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继续为大家分享本片段的内容。
I -讲解片段
两个人的互动过程经历了八个过程,两个是外部可以表现出来的:一是A对B发送了眼神、动作或语言等信息;二是B对A的回应。在B回应A之前,他的内心经历了六个过程,这六个过程往往在一瞬间完成,我们来看看内心发生了什么:
1. 看到 听到:这应该是一个客观观察,但人往往会出错,比如“我看到他很生气”这是你以为的,“我看到他皱眉撇嘴”这是客观事实;
2. 赋予意义:刚才提到的“他很生气”就是对“皱眉撇嘴”赋予的意义;
3. 产生的感受:感受是赋予意义之后造成自己内心产生的结果;
4. 感受的感受:是自己对前面产生感受的规条观点,你是否接受它、压抑抗拒它。
5. 防御姿态:是指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我们的自我防御机制是什么?一般分为四种:指责(怼回去)、讨好(息事宁人)、超理智(讲道理)、打岔(避重就轻自说自话)。
6. 规条观点:基于自己过去的经验,我们对于某个眼神、动作、语气或话语内容的态度和认知。
如果在互动过程中对自己没有觉察,下意识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做出防御性回应,其实这些回应都不是基于对方给的信息,而是基于我们获取的信息。这样那么也就没有办法真的听到看到,误会不愉快也就这么发生了。有了觉察,才会在任何一个环节有转化的可能性。打破死循环,开始良性互动。
A1-激活经验
大家在网络聊天过程中最讨厌的词是什么?网上普遍的回复是:“哦,呵呵”。我也是。
昨天在上班的时候,我给我先生发了一条信息,告诉他关于家里房子装修的进度。他的回复是“哦”,这时我的内在发生了什么:
1. 看到 听到:看到他发出“哦”字;
2. 赋予意义:“哦”字太随意了吧,一副“事不关己,爱理不理”的样子,太不关心家里的事情了,太不尊重我了;
3. 产生的感受:生气,委屈;
4. 感受的感受:我不喜欢生气委屈,最好不要让我生气受委屈;
5. 防御姿态:指责,认为都是因为你才让我生气委屈的;
6. 规条观点:家里的事不是我一人的,每个成员都应该负责任;认真回应才是尊重人的。
经过这一系列内心变化,我的回应是:“哦什么哦,家里的事情你也太不关心了,好像都是我一个人的事情!”
最后的结果两个人都很生气,没有进一步的沟通。
A2-催化应用
今天早上在微信上,
旦旦问我:“拆书家们可以最迟什么时候把拆书信息发给你?”
我的回应是:“今天周五了,晚上活动就开始了,你觉得什么时候发活动链接合适?”
看起来我是答非所问,旦旦也没有理解我说这句话啥意思,后面的沟通出现了一点不顺畅。原因是由于我内心在看到旦旦信息的一瞬间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当时没有觉察,用了防御性的并拐弯抹角的方式说出了那一句话。一些曲折过后,我才明白旦旦为什么问那句话,和我的理解不一样。
在今天晚上复盘的时候,我会按照上面看到听到、赋予意义、产生的感受、感受的感受、防御姿态、规条观点6个步骤进行觉察并写下当时的内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