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在尝试一切归0,从笨方法开始读书。包括我在内,很多人在阅读上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读完就忘,读的越多,忘得越多。
我之前会这样安慰自己:没关系,总比不读书强的多。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就会发现当初的草率都是给今天挖的坑。当你要写文章时,感觉没内容可写,因为忘的差不多了;当你当众讲话或者发言时,你无话可说或者说的内容苍白的像一张纸;当你想要变现时,做个小视频、录个音频、做成小课,你都会觉得无法输出,就像堵了的下水道,感觉有水都放不出来。
我就在上面几个“当”中陷入了自己挖的坑。看着满墙的书,能输出的几乎没有。与当初冲动下单时相比,非常惭愧,也相当尴尬。因为你都做了一个赔本买卖:花钱买了个寂寞,最后什么都没留下。回想下自己在阅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分享给大家做一个参考,我踩过的坑,你们就别继续踩了。
1、冲动消费
每当我看到被推荐的书单,第一反应是赶紧收藏,如果不收藏好像马上就会消失一样;第二反应是下单热推,如果不买回来就好像我就会错失一个成功的机会,注定平庸一辈子一样。这种冲动消费的行为,会遗忘自己当下的需求,不容易聚焦。
买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怎么用就是一个下单的前提条件。当我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时,人们总是乐于给自己找各种适合的理由,目的是满足当下的冲动情绪,让大脑持续兴奋。而此刻的理智脑应该随时跳出提醒右脑:你真的需要吗?这本书有什么价值?买回来解决你的什么问题?
2、囫囵吞枣
拆封后,马上读,越快越好。在阅读过程中,那种热恋中的新鲜感比阅读质量高的多。就好像要完成一个阅读速度比赛,不看质量那种。输入的快,输出必然难。因为我们入的快,忘的会更快。
当然也要看书籍的分类,如果是小说可以沉浸式读,以娱乐为主不强调输出内容。倘若是以输出或使用为目的,就需要在输入环节把好关。可以在阅读前设置相关的问题,带着问题读。还可以读完后进行复述,看记住多少内容。或者读完后做一份思维导图,整理自己的记忆和书籍的框架,这样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说到知识体系,大家都不陌生。无论是学习还是读书,都是为了能建立自己横向或纵向的知识结构。有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不断的扩展内存,提升大脑cpu的速度。进而,才能提高我们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身价。
正所谓,教是最好的学。我们可以在阅读后,讲给别人听。一来看自己记住多少,复述的质量如何?二来,找到自己和作者在理解上的差异,源于书籍不止步于书籍。
3、封印于此
我买来的书籍,绝不再碰第二次。觉得自己读完了,就没必要再次阅读了,这里注意是因为在买书时我们就挖好了这个坑:这本书并不是当下满足我们的需求。
过了新鲜感,急需新鲜血液的补充,急需返回到1节点去买新书。循环往返,我们投入了时间,花了金钱,但没有任何回报。
总得有一个临界事件,才能让我们觉醒。道理大家其实都懂,为什么就是无法践行呢?因为我们还没有遇到那个让我们觉醒的临界事件。当这个事件来临,我们才会去有完善自我的需求。而我们的思维、行动、认知构建了完整的自我。所以,无论你当下是否存在阅读问题,还是要建立在践行的基础上,不断去验证自我和完善自我。否则,输入再多,也是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