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书笔记
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是儿童教育的首要目的。在研究个体人格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把个体看作是社会的组成物,才能开户个体人格发展及行为的大门。
(一)拥有健全人格的孩子才能与社会和谐相处。我们每个人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些责任决定我们的生活环境 、生活方式及心理状态的发展过程。
1.每个孩子都想弥补自己的弱小。相对于大人来说,孩子是弱小的。如何通过一些行为来弥补自己的弱小,成为摆在孩子面前的重大问题。有两种选择,一是按照大人的生活方式成长,二是继续夸大自己的弱小,寻求成人的保护。
2.对于孩子而言,困难总是存在的,而且毫无规律可循,他人很难做到在面对困难时,始终如一的淡定从容。由于孩子的心理只是得到初步的发展,生存技能尚未成熟,困难对于孩子而言多且难以把控,做为孩子,如何看待困难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成了横亘在孩子面前的难题。
3.有生理或心理缺陷的孩子会本能的远离社会。有缺陷的孩子行动迟缓、笨手笨脚,孩子的发展受到限制,这些行为造成了他们生理或心理上的痛苦和负担,而社会并不会因此而给他们同情,相反可能会有防御和异样的眼光。由此造成了孩子对社会的排斥。
4.父母有责任培养孩子爱的能力。孩子自出生起,就有被关爱的需要。在缺乏关爱的家庭里知大的孩子也不会去关心别人,他们对所有的爱和亲人之间的关系都抱有躲避的态度。
5.过多的关爱和缺少关爱给孩子造成的影响都是不利的。被 过多关爱的孩子,没有机会 培养自己的能力,没有机会学会承担责任,因此无法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6.个体是社会的组成物。在生命初期就留下的深刻印记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处世态度。在孩子刚出生的几个月里,我们就可以观察到他将与社会建立怎样的联系。
(二)病态人格形成于童年时代,并主宰孩子的未来。
1.在个体精神活动的结构中,最为关键的阶段是儿童早期。个体的精神生活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应该将它视为某个整体的一部分。童年记忆、经验、生活态度 与其之后的精神生活构成了一个整体。
2.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从童年到成年不会发生变化 。或许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在形式、具体化及符号化嘎啊会发生变化 ,但最基本的要素及个体的心理终极目标是不会改变的。
3.关于一个妇女的案例。贬损比自己年长的女性。在她童年的时候,她的姐姐总能得到别人的关注,而她总感觉有人轻蔑她,所以觉得委屈。
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解释,都有一个观念 ,这会将他牢牢套住,虽然他无法判断这个观念的好坏,但这样的观念会影响其一生。
(三)问题儿童的人格不是病态,不良行为只是表象。一个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 都是他过去全部生活和人格的映射。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进一步研究他现在做的每一件事,这就是所谓的人格统一体。想要了解一个人个别行为的含义,前提是了解这个人的整体人格。如果一个孩子的行为变坏,或者出现新的行为迹象,我们要考虑的不仅是行为出现的时间,还要搞清楚 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
1.人格统一的发展。很多心理学派会忽视人格统一体这一事实 。
2.13岁男孩的案例。在男孩8岁的时候,妹妹出生了,他在家里的儿子生活结束了,家人的关注目光更多的给了妹妹。男孩学业成绩下降、与父母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原因是男孩子对妹妹的出生这一认识出现了偏差。
3.决定方向的不是客观事实,而是我们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我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控制着我们的行为。我们的人格构成以此为基础,主观思想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4.没有人可以做到与社会保持完全一致。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是个体心理学的基础。人类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培养一定的社会意识。
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