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的时候就经常有种体会:收听了某某前辈或者牛人的演讲,在会场上斗志昂扬,会后涛声依旧。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按照自己的理解,稍微整理一下,作为纪念!
为什么来到这个课程?因为传说这里拥有可以帮助到我的智慧。捧着“铁饭碗”工作了几年以后,我内在的惰性让我将自己完全封闭了起来,不用社交,不用思考,不用尝试,不用改变。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是可以不要的,不用在乎的。不喜欢的不接触,不会干的推出去,不理解的扔一边,不接受的就干脆蒙住自己的眼睛,假装。。。看不见。。。。。于是,没有朋友,情感愈发冷淡,个人能力停滞甚至退化。冷漠也带来了脾气的乖张,各种关系的紧张,对未来的恐惧。当我终于在不安中“睁开眼睛”的时候,我已经处于“荆棘布满”的“荒漠”。
很符合需求层次理论,很多参加灵性课程的人,经济水平都达到了可以开始“幸福美满生活”的程度,衣食无忧。物质层面的富足让他们开始关注个人精神成长,想要纯粹的,发自内心的幸福,于是带着夫妻问题,亲子问题,自身问题,来到课程,希望能够经过大师的指点,找寻到那个“点石成金”的手指,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和瓶颈。还挣扎在贫下中农线的我以前从来没有参加过什么灵性课程,带着好奇,也带着一份探寻,想看看这能带给人们希望的课程是怎样的,我又能从中收获什么。
就如同我一开始写的,整理,为了不忘记。其实我现在回忆,就已经什么都想不起来了。看着妈妈跳跃的笔记本,我努力回忆当时会场的场景,看看怎样能将老师跳跃的内容用我的话组织起来。
我们带着自己的问题来到会场,希望解决问题,这各种各样的问题,仔细想来,其实就是我们与外界的关系。那么,我与世界的万物的关系是怎样的?很多年前看到经历丰富的人们常说,为人一场,不过是在世间经历一场,空手而来,空手而归,真的“不带走,或者干脆说是带不走一片云彩”,那么,我们在世一场,到底意义何在?通过不断的“我是谁”的自问,连从来被认为是自己的名字、肉身、孩子、爱人、乃至父母都不是自己了,那么,我究竟是谁?现在这个问题,我自己也还是没有答案,目前只是稍微有些理解了“通道”一词:我是情绪的通道,所以可以感受欢乐,平静,愤怒,悲伤,不安,恐惧等等(我不是它,所以看到它,感受到它,放开它);我是金钱的通道,所以我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吸引它的到来,壮大它的离去(我不是载体,我只是管道,提升转换能力,吸引它的到来);我是宇宙古往今来“存在”的通道,所以允许外在表现的百变,保有内在唯一的本原(配合现实环境展现不同人格,不错位,生活就不会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