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是Z先生买了许久,一直放在那儿未看,前些日整理书架拿了出来。在读了《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纲》之后,我觉得我具备了读这本书的勇气和底气。没想到,我陷入了从未有过的艰难的阅读之旅。这本书读了半个月之久,期间生出无数次想就此放下的念头,或者读着读着就生睡意(这无半点对梁先生不敬的意思)。
当终于放下这本书,我不得不承认,我没有读懂。写这本书时,梁先生还不到30岁,我现在的年龄要年长于当时写书的梁先生,但是我依然很读不懂。
这本读过的书放在了书架一旁,这意味着以后还要再去读它。
我理解,梁先生在这本书里指出了三种路的方向,第一条路是改造局面,即向前要求;第二条路是更改自己,即对自己的意思变更、调和、适中;第三路是取消问题或要求,即向转身向后要求。在论述东西文化发展路径变化与区别时,梁老先生认为,西方文化在当时走的就是第一条路,中国走的是第二路,印度则走的是第三条路。这是造成西方文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后面的解读中,解读的作者对此也提出了异议,认为武断地将这三条路化归为东西文化发展差异的原因有些牵强。在近代文明发展中,东方明显落于西方的发展,原因是什么?在这当时,成为许多人的疑问,尽管当时的许多学者都给予了解释,但却不能为梁先生所认同,他认为东西方的差异就在如此。
梁先生在写这部书时才不到30岁,他敢于挑战、敢于树立自己的观点,这本身就让人敬佩不已。
关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梁先生的提到的一点,在今天仍被广泛引用。比如中医与西医的区别,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诊断方式,似乎是东西文化差异的代表,也比如中餐与西餐同样如此。在中餐里,在讲到调味品时,大多用适量表述,而西餐,精确到克,要不差分毫。东方文更看重融和,而西方更看重渭径分明。
东西文化的差异,在今天仍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现象。
为什么我没有读懂这本书,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一直未找到梁老先生的论述逻辑,总游离于文字之外,找不到与作者共通的路径,所能才产生了理解困难的窘境。
读通一本书,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积累,需要恰到好处,但阅读就是这样,总在舒适区里畅快地读,而不去适当挑战,不体验攀登的快乐,阅读的乐趣就失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