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分钟带你了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基于脑科学的教学策略》核心内容
尽管大部分神经元在婴儿出生时就基本发育完毕,然而脑细胞数量仍然不断增长、相互连接,也就是说,如果继续不断学习,脑皮层的神经营养因子会因此产生反应,脑活动越来越活跃,因此,大脑会一直具有可塑性。同时,大脑会为了学习新的知识而弱化其他方面,这个过程可称之为“修剪”,通过大脑的修剪,经常使用的部分则变得越来越厚,连接也越来越稳定,记忆的提取也就越来越有效率。因此,如何强化脑神经树突成为这一项脑科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对此,威利斯提供了许多切实有效的记忆策略,例如选择多种学习方式、提供多种刺激方式、增加记忆通道、丰富课堂课程环境、多感官刺激、关联记忆(包括跨学科的关联记忆)、图像式思考(思维导图)、将抽象思考联系到学生生活的个人意义上、适当的大脑休憩、利用活动体验强化记忆等,从而建立更多树突与突触之间的联系,建立更多的大脑连接,使得学生的脑回路更为发达。
注意力对于学习至关重要。与上相似,反复练习注意力集中,也可以使神经回路不断受到刺激而越来越发达。威利斯避开了以意志作为外界驱动力的学习动机,而直接阐述了营造积极的情绪氛围的策略,作为教师,首先应当吸引你的听众(学生),为此,可以从学生的生理需求、对新奇事物的强烈好奇心以及教师的判断与强调着手。此外,课堂以幽默的方式导入,学生会保持清醒状态,随后接受到的信息会因为情绪的积极参与而成为长时记忆。知识的系统性、抽象性导致学生难以联系生活,因此如果教师给学生提供知识的实用价值,学生会更感兴趣并且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然而,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许多时候不能够保持良好的专注力,因此,教师尤其需要关注教学中的关键事件,机智的教师善于利用关键时刻和重要事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威利斯在这里提供了非常细致的策略:首先,可以让学生即刻描述出对这个事件的体验;其次,即便是突发的危险事件,也可以让学生快速记录下来,随后的讨论和解释有助于修正之前的错误观念;第三,预测潜在的冲突,思考如何把矛盾作为撬动关键时刻的机会;集体回忆、共同分享会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共同的情感经历有助于增进学生彼此之间的理解,让他们在竞争时也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最后,学生的提问往往富有价值,这些问题来自学生的经历,能引起普遍的共鸣,教师可以从学生那里收集关于关键事件的问题,制作成清单挂在教师的墙壁上,以便日后进一步思考。
以往,注意力仅仅是孩子的意志力与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问题,如今,随着脑科学的发展,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技术应运而生。未来的计算机可以时时反馈课堂中学生有没有集中注意力、掌握了哪些知识、理解了多少新知识、还有哪些疑惑等,对这些信息的反馈结果会不断显示在教师的台式计算机屏幕上,同时,学生也可以及时向教师表明自己在此时的学习状态,如此一来,教师可以更便捷、快速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因而可以更好的进行有效教学,使学习真的发生。
在第三章中,威利斯阐述了压力和情绪如何影响学习,以及如何顺利引导二者来促进学习效果。她认为,学习过程应该避免压力过大,因此教师应当营造理想的情感环境。就知识的学习而言,当今教科书的设计已经完全脱离了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因此,把重要的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认识到知识学习的实用性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威利斯认为,将家长和教师的积极期望告诉孩子,有利于减少焦虑、增加创造性,从而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在本书的第四章中,威利斯认为评价可以促进树突的生长。她建议教师应该建立长时评价机制,建立从宏观到微观的一套评价体系。使用量表评价是这一评价体系的表征。威利斯认为,评价量表有如下重要的使用原则与策略:一、评教量表要让学生相信,努力就会成功;二、学生有自主选择评价指标的权利,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将学习目标写出来,一堂课或一单元结束后,学生再次查阅当初制定的目标,进行反思,往往会有更多收获。如果时间允许,学生可以把这些目标与其他同学分享,形成学习共同体。三、教师需要不间断的评价,当信息还停留在工作记忆区时,尚未进入长时记忆前,将学生的盲点和错误纠正过来。四、教材要以多种方式呈现,教师也要采用各种教学方式满足学生不同想学习风格的要求,同样,评价也要关注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五、取消钟形曲线评价,允许学生犯错。面对错误,不仅要让学生关注自己做错了哪些题,而要思考自己该怎么做才能做对。六、正确的激励学生,有效的表扬学生,在表扬中,教师应当注意,首先要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有哪些行为可能会被表扬,提供一个评价量表,明确教师的期望参数。其次,学生要知道完成什么样的具体行为可以获得表扬。再次,学生应该懂得自我比较。最后,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因为勤奋而表扬,而非因为聪明而表扬。七、有效告知学生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