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同我说过,说他很后悔教自己的父母接触微信,接触朋友圈,起先单是为了方便联系,但如今却总觉有些变味,且大有一发不可收的趋势。问其缘由,才知其父母每日沉陷于分享各种“新闻”、“养生”或“心灵鸡汤”一类,对此,我也有些“一己之见”,所言不当或冒犯之处,实为笔者见识浅薄所致。
一、
我们是否曾经想过,如今所谓之“朋友圈”,是否与当年我们所接触的“QQ空间”有些类似呢?答案是肯定的,或者说,我们之所以不再那么眷恋先前的事物,是因有新鲜且更好的事物将其代替了。可如今的我们所关注的,更多的则是“晒”,以便显示自己的“生活状态”与他人之不同(这里又有些可琢磨的东西,与本篇无关,他日赘述罢),我们很清楚自己所感兴趣的“分享”是什么,也自认为是看清了那些“分享”的“真面目”,开始对此不屑起来。但与此同时,对此趋之若鹜者,却是我们的父母。毕竟,于父母而言,朋友圈简直就如“百科全书”一般,实在包罗万象,岂是什么什么网站可以比拟的。而更令人自觉诧异的是父母对于有些“为谋事而作”的文章,是深信不疑的。于是,父母便相信xx明星是确实死了的,也相信“古之偏方”是能根治杂症的,更断言社会发展是如何的走向的,倘若你哪天望见你父母做起了什么奇怪的“广播操”,那许是看了某位“知名”或不知名的“专家”的“讲坛”了。
一个人独立面对某件事时,是会去思考并加以分析的,但倘若是一群人面对某事,则显得无知甚至愚蠢。这对于我们父辈而言,也是一样。朋友圈中的一些文章,是许你看,而不许你评论的,这大抵是害怕有不同的见解或者终于有人知道真相而反驳才如此设定的吧?可我们的父母一看见此类文章有几千的阅读量,便连刚开始心中的那点疑问也一并打消了——这么多人看了,那还能是假的么?于是,也就跟着盲从起来,甚至有付诸以行动的,所以也就有女子听信微信偏方用碱水洗牙,导致牙齿没白反而口腔被烫伤的事例了。类似的,有很多,我们除了感慨父母太过轻信谣言之外,也痛恨着将其推广的那类人。
是啊,我们的父母是如此的可爱,而那些给予他们错误引导之人,却又如此可恨。
二、
我们可曾想过,我们的父辈是因什么而突然着迷于朋友圈了呢?
我想,大抵是因为寂寞吧,在如今这个时代,父辈的处境是略显尴尬的——他们的父母大多已驾鹤西去,他们的子女大多常不在身边,他们的朋友也大多少了来往。所谓的信息化时代,只是对于我们而言,于他们,是很陌生的。但子辈过得如何,也是想要关注的,那该从何关注呢?思前想后,就只有朋友圈是可以共用的了。父辈的人是很聪明的,知道自己的儿女平日不想说的话,却是会“晒”于朋友圈内的。倘若我们有些时日竟在朋友圈都没有什么动静,父母便要慌,便觉得子女大概是有什么坎是过不去了,以至于连“朋友圈”中都不能发表出来,这又该是怎样的事呢?他们便又要开始幻想了。或许,在他们看来,朋友圈于我们,是个宣泄情绪的地方,朋友圈于他们则是了解我们生活的一个途径。
三、
我们大约都遇到过父母给我们分享些诸如“警惕!这些食物不能一起吃”、“惊!街边小吃真面目”、“说话做事的技巧!受用终生”一类,将心比心,深知“标题党”套路的我并不认为每个人都会去看父母分享的这些,有的或许都未曾点开过这类的“分享”,也不认为看了这类文章之后,就会“洗心革面”,不再光顾街边小吃,不再乱吃东西,为人处世则会更进一步了。一切,仍旧会是照旧。因为仅凭一篇文章或者一套说辞便能改变一个人,那这世间可就不需什么心理学家,什么监狱机构,什么宗教信仰了。
但我们又可曾想过,每每父母频繁分享些诸如此类的文章时,你大抵是不在身边的,他们也便不放心,但又无法时刻监督你,所以,就要将这心思寄托于这些“分享”内,想着你虽不在他们庇护下,也能照顾自己。另外,我们不能否认有很多恶意的公众号专发一些使人不安的言论和视频,只为博大众眼球,而恰恰是这些,令父母更觉不安:他们很害怕自己倾注了所有的子女,却因为一些本可避免的东西而有了闪失。
很多人说很烦也很无语自己父母的那些“分享”,但试想,倘若有一天,父母的微信右上角再也不会有那个小小的红点,你是否会觉得痛心和懊悔?很多人似乎未曾注意到这类的事情,依旧是抱怨着,或许,有些事终于只能在“空悲切”时,才能知道这“悲切”是如何的沉重和不堪的吧?
我们的父母,正在渐渐老去,正在用朋友圈之类的东西来麻痹自己的痛处,或许将来还会有更多的软件和功能让他们继续麻痹(毕竟,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就会有人经营),但我们当下所要做的,不再是单纯满足父母生活的开支,而是让他们安心,给予他们尽量的陪伴,让他们作为一个“中国式”父母的总是悬着的心,得以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