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有感而发地发了一个朋友圈。
内容如下:
如果在发明汽车前,问人们,你想要什么?他们会说“一匹飞快的马 ”。但是如果问他们,你想要做什么?他们的答案是“更快地抵达”。问题的重新定义,把名词转化为动词,或许能找到自己真正关切的东西,从而拥有更多的选择。
本来以为像往常一样,收获几个赞就过去了,没想到有一个朋友在朋友圈留言了:“我想知道明天股市涨还是跌,怎么样重新定义呢?”然后加了一个坏笑的表情。很明显就是有点回怼的意味。
我当时想表达的方向主要在职业定位上。比如说:“你想从事什么职业?”如果回答:“我想成为老师。”那么大部分人印象中,适合工作在学校里的人民教师。如果问题转换:“你想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回答:“我想把知识分享和传授给需要的人。”可能涉及多方面选择,比如说老师、直播、企业培训师等等。重新定义问题,可能带来选择更多。
朋友的提问,让我当时觉得有点犯难了,如果根据我所表达的内容,他的提问好似还有点道理,可是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我脑子里想到一句话:“所有的道理都有其适用边界”。生活中,没有一个道理是适用所有情况。比如,我们都听过“书要越读越厚”和“书要越读越薄”。看似矛盾的两个观点,可是只是适用性不同而已,不能说谁对谁错。前者的“厚”,主要表达个人延伸领域和实践运用;后者的“薄”,主要表达提炼有价值内容,有效内化。
难道我朋友圈所发的,也是适用边界的问题?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值得深究。充满好奇心的我,再仔细看了几次朋友的问题,发现这是一个不可控性的提问,自然难以有解。金融市场变幻莫测,谁也不可能准确预言。
“有没办法变成可控性问题?”我心里冒出了这个想法。一开始以解答思路考虑,一直很难绕开。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问题,如果把问题重新定义,或许有新的突破。
只有主观能动性,是最有可控性的,那是不是意味着可以加入“我”为主语?把问题变成我要怎么做。
后来我的回复是:“你的问题可以这样问:无论股市是跌还是涨,我怎样才能更好实现收益?或者是怎样做到处于泰然?有些人觉得跌的厉害加仓,升了卖出去。”
巧的是,我最近对于炒股的心态也是按照这个套路,怪不得心情不受涨跌影响。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连声称赞。我能看出,他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出对我的惊讶。
就这样,通过了思考,不仅回答了朋友提问,也延伸了我对“重新定义问题”的领悟。
找不到解决方法,可能是问题提的不好。这也是重新定义的意义所在。问题首先是要可控的,如果是不可控,就成了没有意义的问题,只能听天命执行。
问题的定义,除了把名词改成动词,还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我”作为改变的主语。
人的能力是无限的,而有一个好的问题,或许能开辟一条崭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