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二至二十三日,我参加了县进修校组织的线上培训。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三十年来,一路伴课改而行——从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每次课改旨在让学生扎实基本功,掌握新技能,培养好习惯,提高认知力。然而,改革后浪推前浪,总有不尽人意。回归知识本真,还回教与学的本能,才是我们的落地目标。专家讲座是引领,打通我们的认知,链接我们的已知,激活我们的创新思维,付诸实践的践行,才是学习后满满的收获。
这次学习,我更多地思考教与学的关系。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课堂一直是自己耕耘的主战场。总以为自己不停地输入,学生就会不断吸收。当作业、考试成绩反馈学生没有收获时,自己再不辞辛劳地补救。多年来,就是这样轮回。没有思考自己如何科学地教,学生怎样巧妙地学,才能共赢。通过这次听讲座,就我的理解而言,教与学这两种活动体系各有特点但又相互依存,统一存在于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二者关系的本质则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
(一)教学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
1.教与学的关系首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人类个体成长的规律,决定了儿童必须掌握前人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而这种掌握则离不开已知者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学习者主动积极的学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构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知识授受关系。如果教师的教不能发挥传递知识并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或者学生的学缺乏主动性以及其他必要的学习准备,教与学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然而,教师的教要做到有效地传授知识并促进学生知识掌握过程,学生的学要做到充分利用教师的教所提供的条件并实现对知识最大限度的掌握,必须以学生愿意并且能够接受教材内容和利用学习条件为前提。因此,教学的进行和结果又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学习主动性和其他学习准备为前提。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部分学习动机、需要和兴趣产生于教师组织并实施的教学活动本身,但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接受的不仅仅是教师的影响,学生从事的活动也不仅仅是学校教学活动,因此,他们的许多学习需要、兴趣和动机也产生于其他方面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必须考虑这些因素,使这些学习需要、兴趣和动机同产生于教育要求和教学活动本身的学习需要、兴趣和动机统一起来,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教与学的关系也是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不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是双向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教师的教影响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影响教师的教。教师的教是其整个个性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必然渗透着他个人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立场态度。教师不仅在用教材内容影响学生,而且也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情感等人格特征对学生进行影响,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并因此而潜移默化地形成着学生的个性。同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特点以及需要、兴趣、态度和抱负水平等也在影响教师的教。学生总是希望自己的教师学识渊博、待人和蔼、对工作热情负责、对学生关怀爱护、能理解学生并与学生经常沟通思想,同时也希望教师的讲课准确、清晰、逻辑性强、令人信服。这些期望和学生的其他一些需要往往也会对教师的教产生积极的作用,促使其不断地扩充知识、提高教学艺术,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并将自己的行为纳入教师职业道德的约束之中,其结果,必然导致教的质量有所提高。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能力水平的提高、自我意识的逐步完善,学生一方面更加渴望得到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从教师的教中获取更多的东西;另一方面,他们趋向成熟,学习和工作的独立性增强而力求摆脱教师帮助。从表面上看学生独立性的增强会降低教师的作用,但实质上却向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过多地干预学生,而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学习和独立钻研的条件和环境,要求教师有更高的教学水平。可以说教学过程也是一个由教到学、由依靠教师的教到学生独立的学的过程。
(二)教学关系的本质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
1.教为主导、学要主动反映了教学的基本规律
学生是受教育者,中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知识经验还不丰富,智力、体力还不成熟,他们非常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和帮助。这好比行军或探险,非常需要向导引路,是曲折还是顺利,是走捷径还是走弯路,都主要取决于向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恰恰如同向导一般,起着一种引导路程、把握方向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我们常说的“主导作用”。这说明教师的教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有其必要性。
我们强调教师的教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并不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相反,我们更加重视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教为主导必然表现为学的主动。教师的教必须落实在学生的学上;教学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一定要由学生的学体现出来。学是学生自己的主体活动,教师不可能包办代替,而只能作向导或引路人,为学提供有利的机会、或条件环境。在这些机会、条件或环境中,最重要的是设法使学生接受反映社会要求的教师提出的教育要求和教育目标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或学习目标,从而被纳入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系统。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的任何教育措施都难起作用,这也就没有什么“主导作用”可言了。
2.“教为主导”的着眼点是“学要主动”
教师的教主要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教要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就必须真正使学生的学主动起来。无论何种形式的教学,如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者学生学习得不主动,那就证明,教师的教并未起到主导作用。“教为主导”并不意味着“教师中心”,教师在教学中支配一切,学生的学习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教;而是指教师的教能把握教学活动的方向,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有利机会和条件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要主动也不意味着“学生中心”,教师完全听任学生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学习;而是指学的目标与教的目标一致,学生能主动利用教师为之创造的机会和条件,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又能按教师的设计进行学习。
3.教为主导,学要主动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特点的认识
我们肯定了教为主导,学要主动,教的主导必须落实在学的主动上。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做到教为主导、学得主动呢?做到这一点需要许多必要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对人类学习的规律、儿童发展的特点、学校学习的一般过程以及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形式有科学的认识。
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已对人类学习的规律、儿童发展的特点、学校学习的一般过程及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形式等有关教学的心理学问题有比较深人的研究,从而为我们教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科学基础。近两年我加入新网师拜读了《人是如何学习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书正迎合了这一需求,验证了科学理论指导教学的收获。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并把所学运用与教学,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