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奏、节拍的散整结合和慢、中、快的发展规律
人们常将节拍分为均分律动和非均分律动。在中国乐系中,这两种类型都有运用,并且具有自身的特点。
以均分为特征的律动,在汉族民间称为“有板”,包括一眼板、三眼板、无眼板等。如果与其他乐系相比较,中国乐系中的均分律动(即“上板”的节拍、节奏)的特点有二:一是由于诗歌的词拍的影响,以及音乐自身规律的要求,形成了以“2”为基础的倍分律动体系。另一是均分律动的大量的非功能性,也就是说,除号子和一些舞曲之外,在许多情况下,其强弱拍的交替并不十分有规律,而给自己留下更多主动回旋的余地。
在中国乐系中,非均分律动的大量运用是颇具特点的。这种非均分律动,常以散板表示。
此外,非均分律动与均分律动的结合,也成为中国乐系节拍节奏的一个特点。
多种均分律动和非均分律动相连使用时,经常形成“散、慢、中、快、散”的组合。
四、以“音腔”为基础的音乐结构层次和以“渐变”为特点的结构原则
(一)以“音腔”为基础的音乐结构层次
按世界语系的分类,中国乐系的各民族语言绝大多数属汉藏语系(包括壮侗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汉语)。其语言的主要特点是有声调的高低变化。它不仅具有辨义的作用,而且富有音乐性,成为影响旋律构成的重要因素。
语言声调对旋律构成的直接影响是“字领腔走,腔随字行”,“依字行腔,以腔传情”。即,旋律进行多与字调相吻合,而使唱词的音乐美得以发挥,并充分抒发内心感情。从本质上看,这种字调和其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产生了中国乐系音过程区别于欧洲乐系、波斯一阿拉伯乐系音过程的基本特征。即:带腔的音——音腔,沈洽先生在《音腔论》中指出:“音腔”是一种“包含有某种音高、力度、音色变化成分的音过程的特定样式”。并且已经升华为一种审美观念。“音腔”与欧洲民族传统音乐的单音一样,都是结构音乐活体中的一种最小有机整体。
“带腔的音”作为结构中的最小单位,是中国乐系结构层次特点的基本因素之一,但并非唯一因素,此外,尚有不帮腔的音。然而,正是在“带腔的音”这一基本因素的基础上,衍生了以下独具特色的中国乐系的音乐结构层次:腔格、腔韵、腔句、腔调、腔套、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