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立夏的故事有种浑然天成的孤独气质,无论是《分开旅行》《练习一个人》,还是本书《生活的比喻》,都是在找寻一人过活下的淡然恬静。阅读她的公号和微博,你会不自觉赞同起她在生活的“极简主义”背后对个体存在这个概念的洒脱。所以我也曾对朋友说,如果你正在受失恋袭扰郁郁寡欢或是独自一人茫茫然不知未来,去看看陶立夏的书吧,那种面对孤独时的无所畏惧,那种恬淡的居家笔记,那种散漫却又极具规章的生活态度,那种无处不在的仪式感,这些东西能够放大一个人存在的全部价值,不仅仅表露在文字的优美练达上,更让人在故事之外心生安宁。
南方都市曾以《足够强大的人懂得真正的温柔》为题做过一期陶立夏的专访,期间谈起写文的初衷,与之前在微博给读者的回信相似,陶立夏说她将写文当做了一种勇敢生活的动力来源,在此基础上萃取到的力量已经远不止获利那么简单,足够自律的工作方式,对抗压力的旅行,借用独处来与自我对话,达到一种更高级的清醒。在这场独自一人的马拉松里,陶立夏圆满接纳了孤独所带来的正向或负向的催化,并将这种距离感引申成为通透的思考,这是她与旁人最大的不同,也是我深爱至今的理由。
通透便可挣脱意义的约束,不必拿腔拿调的故作振奋或刻意做作的矫饰着生活中的忧伤,陶立夏的文字也就因此有了自由的恣意。她从北极的海钓写到韩载锡夜宴图,从初中的“作弊”往事写到翻译的夜航西飞的最初起点,这种看似天马行空的写作正是其思想自由独立的产物,脱离了中规中矩的基调,随心的表述在出人意表之外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天马行空并不意味着支离破碎,因为这些文字之下潜藏着陶立夏的思绪脉络,这脉络中最重要的那一线正是她一直体味着的孤独。
生命并不恒久,但孤独却会永存。或许就像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说的那般“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陶立夏也曾写过“人生像无法闭合的圆,孤独如伤口永远敞开”,但孤独也会赋予一种清醒、透彻,让人明悟生命的喜悲和生活的意义。
或许明悟之后的人就会像陶立夏这样,用文字梳理自己的思绪,用文字清晰自己的想法。所以陶立夏不必雕琢粉饰,用华丽的辞藻掩盖苍白的内心。因为心中有所明悟,所以她可以写的冷静又克制,却偏偏让人在那一点冷中看到源自真我的对话和真心,她的文字是源自内在的倾心诉说的。
有些诉说是需要讲给自己听的。我们常常急于获取外界的信息,生怕错过了只言片语来自他人的肯定,但陶立夏的存在形式则显示出一种于世独立的和谐氛围,无论是字里行里带出的疏离情绪引导着读者不自觉以一种观察者的视角看待世界的运行,还是在故事中夹杂着的书卷气质使人迫切地希望改变自己焦躁慌乱的内心,都可以看出她本人于文一事上的通达。
陶立夏说“万物是内心的投射”。内心丰盈便不会看见荒凉的世界。距离也好,孤独也罢,于陶立夏而言,这些东西都不曾折损过她的精神,反而赋予了她写作的灵感与思维的广阔空间,甚至可以给予她一种别样的幸福,而我们爱着的也正是这样的陶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