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天,天气异常乖戾。忽冷忽热、暴躁多变。清明时节,思乡怀念的情绪不经意间弥漫心头。就在三周之前,中学最好的同学突然去世,悲伤至今仍然笼罩在我的周围。想想自己,已走过半生,回首不见来路,前行不知所向。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忽然就遇到了这本书——《当呼吸化为空气》。
书的作者保罗·卡拉尼什是一名医生,斯坦福大学医院神经外科的医生。这是一本自传,或者说是一本自白。全书一共只有上下两个篇章。上篇的标题是“当我身强体健时”,这一篇章是讲述作者的自己的学习和成长。
保罗出生于医学世家,但他一开始并不热衷于医学,反而是对文学情有独钟。他本科在斯坦福学习文学,在剑桥读了一个医学史硕士,后来却意外走上了医学的道路,进入到耶鲁医学院学习。医学院毕业,在面临自己的职业选择时,他写道:
读完医学院之后,大多数学生都倾向于选择有利于“高品质生活方式”的专业,上班时间比较人性化,工资比较高,压力比较小。他们在申请医学院时写就的雄心壮志,要么打了折扣,要么消失得无影无踪。
的确,这世上99%的人选工作都是这样的:薪水、工作环境、工作时间。事实本来就是如此,选择工作的时候,当然要把生活方式放在第一位,哪管什么使命的召唤。
但是,保罗最终选择了当一名外科医生,而且是最为艰苦的神经外科医生。在这里,他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生命的意义的话题:
那些集合了生命、死亡与意义的问题,那些所有人在某个时候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通常都发生在医院里。当一个人真正遇到这些问题,这就变成了实践,有着哲学和生物学上的双重意义。人类是生命体,遵循自然法则,很遗憾的是,这些法则就包括一条:熵总是在增大的,生命是无常的。疾病,就是分子的顺序打乱了;生命的基本要求是新陈代谢,而死亡,就是新陈代谢的终止。
任何神经上的问题都迫使病人和家属去思考:到底是什么,才赋予生命以意义,从而值得一活?
因为脑部控制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精力,脑部的手术,是为了保住病人的生命,还是保住病人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在这点上,神经外科医生的工作,特别具有哲学的意味。他的指尖的操作,决定着生命到底是什么?是活着、抑或是有思想?这就是一种使命的召唤:
所有的医生都治病救人,而神经外科医生则在为病人保命与保住个性之间备受煎熬。
保罗全身心的投入到高强度的工作中。他全神贯注、完全沉浸在这片与上帝周旋的大海之中:
虽然官方规定的最长工作时间不超过每周八十八小时,但我们每周基本上要工作一百个小时。事情总是做不完的。我累的眼眶泛泪,脑袋生疼,凌晨两点还在牛饮能量饮料。工作的时候我倒是精神百倍,但一走出医院,筋疲力尽的感觉立刻就会击中我。我踉踉跄跄地穿过停车场,总要先在车里打一会盹,然后再开十五分钟的车回家,瘫倒在床。
那是一种召唤,保卫生命的召唤,不仅仅是保卫生命,也是保卫别人的个性,甚至说保卫灵魂也不为过。这种召唤的神圣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正是这些包袱,让行医变得神圣而完全无法想象:背负起别人的十字架,你总有时候会被重负压垮。
这一段描绘得如此传神,作为一名医生,每天与生死打交道,处理那些复杂的手术已经是一种负重前行。在如此复杂的工作中,假如还需要去考虑一种意义,那确实是超负荷了。医生应该是超脱于生死之外,毫无人性、冷酷无情、如同机器一般运转,这似乎是一名称职的医生。而我们的保罗,偏偏是心灵敏感的,神圣的、慈悲的,他选择背负起别人的十字架,他进入到神的领地了。
于是,本书进入到下篇,标题叫做“至死方休”。保罗在自己医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年仅36岁,就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当上了住院总医师。他的前途花团锦簇,等待他的将是功成名就。然而这时候,他被确诊患上了晚期肺癌。全世界只有百分之0.0012的人在36岁患上肺癌。
保罗的日常,往往承担着渡人的角色。这个时候,他面临的对象变成了自己,他所要做的,就是自渡。全书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自己作为罹患绝症的病人,如何去回答人生的意义这个命题?
多年前我就发现,达尔文和尼采有一个观点是一致的:生物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奋斗求生。没有奋斗的人生,就像一幅画里身上没有条纹的老虎。多年来与死亡并肩而行的经历,让我更深刻的懂得,最轻易的死亡有时候并非最好的结局。
保罗的妻子露西,在他去世以后,在书的后记中写道:
我最想念的那个保罗,竟然不是与我初坠爱河、风度翩翩、身强力壮的保罗,而是生命最后一年那个全神贯注、散发着人性光辉的男人,是那个写下这本书的保罗——身体病弱,但精神不倒。
人性的光辉,有时候并不在于那个呼风唤雨、挥斥方遒的人身上,而在于那个软弱、无助、犹豫、胆怯的人身上,这是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人生不可能永远是顺风顺水,逆水行舟、风雨飘摇、甚至是被风雨掀翻、触礁、漏水、沉没,这些也是人生。
读着《当呼吸化为空气》,能够感受到这样一种饱满的生命力。进入到书的后半部分,作者非常平静的讲述自己从患病到死亡的过程。但是,作为读者,却感到高潮迭起、心潮澎湃。
在这个过程中,保罗与自己内心、与疾病的斗争,充满了蓬勃和昂扬的生命力。他坚定地重返手术台、大胆地生儿育女、坚持笔耕不辍,一次又一次直面自己生命的最后旅程,努力使自己短暂的生命之旅,显得充盈而饱满,充分阐释自己对于生命的意义。
保罗无数次的自问:生而为人的意义在哪里?自己从医之初,人生的意义是拯救生命。自己刚刚患病,人生的意义是奋斗和抗争,是求生的欲望。自己感到死亡逐渐临近时,人生的意义是生儿育女、是生命的传承和延续。在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人生的意义则是记录。虽然作者的生命短暂,仅仅三十多年,然而这些记录、传承,大大延展了他生命的长度,甚至于永恒。我不知道作者生前是否想到这些,也许他都来不及想这些,也许他仅仅是出于生命的本能,而做出这样的举动。但在读者看来,他显然不负此生。
后记中写道:
保罗在奋笔疾书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他在书中写道:“你永远无法达到完美的境地,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和追求,你能看见那无限接近完美的渐进曲线。”
读完全书,我热泪盈眶。
辽阔 2025年3月31日
(《当呼吸化为空气》 [美]保罗·卡拉尼什著北京磨铁数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电子版 何雨珈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