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能把知识教给别人时,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复习中推动学生积极与同伴互助,让“教”与“学”成为双向促进的过程,教会别人无疑于巩固自己。
复习中的关键细节:从“教”到“学”的双向修正。
1、暴露漏洞及时补:当把对方的疑问当“镜子”。问“为什么三角形面积是底×高÷2,而平行四边形不用?”,说明自己可能对“图形转化关系”理解不深,需重新推导公式,甚至用卡纸裁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演示拼接过程,既解答对方,也巩固自己的空间观念。
2、注重“易错对比”讲解:用反例强化记忆。如在讲“小数乘法”时,同时呈现正确题“2.5×0.4=1”和错误题“2.5×0.4=10”,让对方对比发现“小数点位置错误”,并解释“25×4=100,两个因数共两位小数,所以结果是1.00即1”,自己也能加深对“小数位数确定”的理解。
3、分层练习设计:从基础到拓展递进。教完“质数与合数”后,先让对方判断“2、9、15”是否为质数(基础题),再问“两个质数的和是10,这两个数可能是多少?”(变式题),自己设计题目时,也能梳理知识点的应用场景,比如质数的奇偶性(2是唯一偶质数)。
讲解时:用“三步法”拆解问题,让知识可视化。
第一步: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场景。如教“倍数与因数”时,用“分小组”举例——“24人分组,每组人数相同,有几种分法?”对应找24的因数(1×24、2×12等),让对方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因数是能整除的数”。
第二步:用“提问式教学”引导思考。当对方做错题“梯形面积计算时忘除以2”,不直接说“错了”,而是问:“梯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让对方自己回忆公式来源,发现遗漏点。
第三步:让对方“复现”讲解,检验掌握程度。自己讲完后,让对方用自己的话再讲一遍,或模仿你的思路做同类题。比如教完“分数加减法”后,让对方讲“1/2 + 1/3为什么要通分”,若能说出“分母不同分数单位不同,要转化为相同分数单位”,说明理解到位。
心理层面上鼓励孩子把“教”当作“主动学习”的契机,别担心“讲错丢脸”,通过双方互教互补,纠错更透彻理解概念,算理,公式逻辑——这比自己单独刷题更能暴露真实问题。“多问为什么”,这个过程会让自己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当我们把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别人、用例子验证逻辑、用提问引导思考时,其实是在强迫大脑将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联成体系,并用最清晰的逻辑呈现。“教会别人”的本质是“输出倒逼输入”。努力把“同伴互助”变成复习中的主动行为,助力孩子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