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青春,渴望爱情,是中国诗歌的母题之一。
《国风·召南·摽有梅》是《诗经·召南》的一篇,以花木盛衰比青春流逝,由感慨青春易逝而追求婚恋及时。
暮春,梅子黄熟,纷纷坠落。一位姑娘见此情景,敏锐地感到时光无情,抛人而去,而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
《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摽”是落的意思,《毛诗故训传》中说:“摽,落也。盛极则隋(堕)落者,梅也。”
“有”是词头,无实义。
梅是梅树的果实。朱熹在《诗集传》中记载:“梅,木名。华白,实似杏而酢。”
这种梅子大小和杏子差不多,吃起来有些酸,按照当地植物学的考察,这种梅子的生长周期大致是这样的:
腊月开花,花为白色,花谢后结果,初结果时色青,和叶子颜色一样,四月下旬,基本成熟,果实如荔枝一般大小,颜色呈淡黄色,味道酸而有点苦,五月颜色变黄。
为何作者用梅子表达自己的感情,清代的陈奂在《诗毛氏传疏》中说道:“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古人的婚姻往往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媒人的介绍和沟通,婚事是很难完成的,而且,先秦时期,政府中专门有“媒氏”这一职务。
《周礼》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当男三十未娶,女二十未嫁时,媒氏将进行干涉。
所以女主人公作为一名超过婚嫁年龄的女子,在看到枝头的梅子后,联想到媒人,想到了自己的终身大事,有感而发,发出了强烈的求爱、求嫁之声。
梅,腊月开花,四月下旬基本成熟,在季节上,正是春季,梅开春季,与人情感密切相关。如: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国风·豳风·七月》
“春女思 秋士悲,感其物化也。”——《毛诗故训传》
春天,女子会产生一种悲伤的情感,秋天,男子也会产生悲伤的情感,这是自然感化造成的。到了东汉,郑玄的《毛诗故训传笺》进一步解释:“春,女感阳气而思男;求,士感阴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
春季万物复苏,阳气升腾,而女子属阴,所以受春季阳气的影响,而产生对男性、对爱的强烈期盼,也就是少女怀春的由来。
因此,作者以梅起兴,其实也暗含对时间的交代,春季,梅子发芽、生长、逐渐成熟,也是女性的真实写照。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枝头的梅子还剩下七成,希望那些追求我的男子啊,赶紧选个良辰吉日来迎娶我!
暗示女子最美的年纪已经过去,青春即将逝去,但婚姻没有着落,爱情没有着落,这位女子的心中已经开始着急了。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枝头的梅子还剩下三成,希望那些追求我的男子啊,今天就来迎娶我吧。
显然,女主人公的心情已经迫不及待了,梅子还剩三成,意味着青春时光所剩无几,女主人公的求嫁心理也更加迫切。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枝头的梅子已经全部采摘完了,韶华已逝,只好将就一下,追求我的男子啊,咱们只要相会,你一张口,我就答应你,显然,这里的“急”达到了高潮。
这首小诗重章叠唱,一层紧逼一层,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过程,而这一主题对后世的思春诗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文忠先生曾论这首诗是“春思求爱诗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