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书的理由
在喜欢上戏剧以后,就对导演赖声川有所了解,而在无意中、看到了他的书《赖声川的创意学》。简单看了书的简介,内心其实带有疑惑:创意可以学吗?既然有这么一位富有创意的人、愿意来谈创意学,那不妨走进他的书里,也看看能否走近『创意』。
第一、二章笔记
☆ 创意与生活
创意源自生活,在生活中的学习也就是在为创意学习。
从基本生存的角度看来,创意源自生活直接的需求:如何制造工具,让自己及族群活得更安全、方便、舒适;如何寻找方法管理每天累积的琐事;如何更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不断出现的难题。
另一个层次的创意来自更深的需求、更深的好奇:人类不断努力了解宇宙、了解生命、了解人,创意作品是这些好奇和努力的具体结晶。人类的创意作品涵盖我们所有的希望和恐惧,所有的需求和欲望,所有的思维、情感,和疑惑。
☆ 创意的界定
若要给创意下定义,我的看法怕是很浅薄:创意是那些有突破、能带来惊喜与共鸣的行为。
以下是书中作者的一些观点:
关于创意是什么?(创意不应该有界限,但为了讨论的起点,还是需要界定创意的定义)
创意是生产作品的能力,这些作品既新颖(也就是具原创性、不可预期),又适当(也就是符合用途,适合目标所给予的限制)。
创意工程的两个主要面向:“构想”面向与“执行”面向。
创意是一种挣扎,寻找并解放我们的内在。
☆ 关于创意的二部曲
我一直认为,从灵感涌现到最终的创意作品呈现——创意是一气呵成的连贯过程。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关于创意的二部曲的概念:
创意是神秘的。这神秘性要分两部分来谈:激发创意本身的欲望,以及欲望被激发之后,如何找到途径让欲望成形。这两个神秘的部分正和以上的“构想面”及“执行面”相对应,也正是我所谓“创意的二部神秘曲”。
这两块独立但互相连结的部分可以称为“欲望”与“表达”,也可以称为“构想”与“执行”、“想象力”与“组合力”、“感性工作”与“理性工作”、“灵感”与“制作”、“内容”与“形式”,用最简单的方法分辨,就是“创作”的“创”与“作”。这两个不同的学习科目并不能从一种领域中获得,必须在两种不同的领域中获得。
佛法中有两个名词可以精准代表这两种场域的总称:“智慧”与“方法”。因为“智慧”的定义太多,我特别用引号,以免造成误会。用这名词是因为它最接近我想说明的。其实,它就是“方法”的对称能力,在创意过程中发生在“方法”之前。
☆ 自问自答,解答自己的一些疑惑
☆
Q: 创意可以学习吗?
A: 观察那些有天赋、优秀的创意人,了解他们的经历,总觉得创意仿佛是不经意间就降临到了它们的身上,相当神秘。但固然神秘,依照作者所说的二部曲分解、再深入地去了解创意的产生过程、解构每一个零件,了解它神秘魅影后的真实面目,还是有可能学习、掌握它的。
☆
Q: 不同行业都有创意吗?它们相同吗?
A: 更多时候,自己都惊叹于艺术工作者的创意,渐渐地、也认为创意只局限在艺术领域,而其他的领域无太多创意可谈。但认真思考,不论行业,创意的过程是一样的。虽然艺术与科学所需的创意最为深奥,任何其他行业人士要学会创意,如果参考艺术与科学的做法,会发现其实过程与细节是一样的。而且,学习创意,更不应该只局限在艺术场域中,同时应该在艺术以外地场域多进行学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细心留意。
☆
Q: 对于创意、存不存在一些误解?
A: 作者说到创意是智慧加方法——而我一直对创意的理解,就只有方法层面。也即是、误以为方法技巧就是创意本身。以为掌握了一些脑力激荡、另类思考就是懂得了创意——如同以为在岸上学会了游泳技巧,在泳池了就能自如游泳一样。这真的是很深的误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