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起床,就看到了朋友的微信,内容及她的第一回应 如上...
当朋友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在思考,如果是我 会怎么办,如何回应?
解题方案 暂时没有,可是我想到了一个与自己相关的场景,就是自己初中的时候 理科就不太理想,进入高中, 数、理、化, 对我来说 基本就是天书,考试的时候 三门加起来都拿不到150分。
我记得 当时尤其不喜欢数学老师,因为高中的数学老师对我这样的学渣 是嗤之以鼻的,特别是 当我问一些 在他看来幼稚至极的问题时,脸上露出 无法掩饰的轻蔑,会深深刺痛 我那颗脆弱的小心灵,自此我对数学这门学科 基本就没有什么兴趣 也不抱什么希望,直到几年之后 我在复读班 遇到了 号称“数学之神”的杜增军老师,我对数学以及数学老师的认知 才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
讲述上面这个小故事,其实我是想说明一点:
孩子 由于一个老师,而喜爱或厌恶一个学科 这都是极为正常的事情。 相信 每一个人在求学历程中都有类似的经历。
接下来,就是作为家长 遇到孩子因为不喜欢老师而不想上辅导班/厌恶某个学科,要做的第一点就是
共情——理解孩子,告诉他/她 并不孤独,因为老爸\老妈也是曾经的他/她。
接下来,咱们顺着上面你的故事继续讲下去,父母对我的照顾还是比较周到的,吃、穿、住、行 相比较于同期的小伙伴还是略有富裕。只是父母 不能接受他们的儿子 不优秀,不能接受考试成绩不好。每次考试差的时候,最怕的就是回家看到爸妈阴沉的脸,如果恰逢年末,那基本就与安定、祥和的春节无缘了;所以早期时光 高中五年的记忆中 基本是灰蒙蒙的,直到后来醒悟过后 才发现它巨大的财富价值。
这段记忆给我的创伤,就是:如果我不够好,我的父母并不爱我。那么 醒悟过后,就会有另一个问题浮现:如果以后我的孩子不够好,我还会爱他/她吗?如果他/她的学习成绩不够好,我能够接受这件事情,我能否接受他/她?
所以作为家长,在孩子遭遇学习方面的困扰或疑虑时,我们需要给孩子传递的第二个信号 应该是:
孩子,无论你的XX学科 学的好与不好,我们都永远爱你!我们爱的是你这个人,不是你取得的某个成绩或学分。如果你努力获得的好成绩,我们会高兴,如果你没有获得良好的成绩,我们依然欢心,只要你付出自己的努力就好。
老师与你之间 有什么事情,可以和我们说,我们非常乐意聆听,如果不想和我们说,可以和朋友说、或可以自己慢慢消化,只是爸妈希望你开心快乐。爸妈一直在这,永远是你在这个世界上 最坚强的精神后盾。
针对不喜欢老师就不上这门课的情况,除了首先表达 共情理解和支持接纳之外,我们还能与孩子做什么样的沟通?
也许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无论是谁,无论是哪个老师,他都无法全权代表一门学科/学问。虽然我们主观情绪上都会受一个老师影响,但作为一个人、一个具备思维能力的人 更需要 抽离出事件本身, 学会俯视、旁观。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在登泰山的时候,被山上的一棵歪脖树绊倒了,那么我们接下来要做什么? 是绕过它 继续爬山,还是爬起来 埋怨这个山的树 太坏了 然后进而 都放弃了爬山,甚至厌恶要爬的这座山。
孩子,如果你也是那个登山者,你现在准备怎么办?
最后,到了这一步 孩子可能还是会犹豫或者放弃或者说选择一个新的学校或老师。
无论他的选择是什么,我们都选择支持与理解,但是最后的决定需要孩子来做,而不是我们做,因为我们可以帮他提供更多的可能或相对合理的建议,但我们没有权利去决定他/她的人生,否则他们也无法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尤其是学习方面,比让他/她学什么更重要的是他/她适合什么,喜欢什么。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了 黑幼龙在《慢养》一书中所讲的那段话,正好作为总结与自勉,
“父母要做什么,孩子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学习,最后得到的答案是 四个如果
1.如果无论我的成绩是好是坏,爸妈都还是一样喜欢我、接纳我,我就愿意好好学习。
2.如果爸妈关心我比关心我的成绩更多,我就愿意好好学习。
3.如果爸妈不会因为我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觉得自己很没面子而骂我,我就愿意好好学习。
4.如果爸妈更重视我的努力与进步,而不只是以我的成绩来评量我,那我就愿意好好学习。
由此可见,父母在想什么,子女都知道!我们要子女变好,最需要改变的是对他们的态度。孩子能对学习感兴趣,以及认真学习的态度,比学业成绩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