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机,也叫掩模对准曝光机,曝光系统,光刻系统等,是制造芯片的核心设备。而芯片是手机的心脏,也是许多高科技产品的根基。
光刻机它采用类似照片冲印技术,把掩膜版上的精细图形通过光线的曝光印制到硅片上。
光刻机的主要性能指标有:支持基片的尺寸范围,分辨率、对准精度、曝光方式、光源波长、光强均匀性、生产效率等。
2018年11月29日,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超分辨光刻装备研制”通过验收。该光刻机由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制,光刻分辨力达到22纳米,结合双重曝光技术后,未来还可用于制造10纳米级别的芯片。
光刻机的原理是什么?
与冲洗照片有相似的地方,但又不大一样。
冲洗照片,是将需要洗印的照片从底片上洗印到相纸上,或是将原底片上的影像放大到相纸上。
光刻机是把大的底片缩小,就是把集成电路图缩印到晶元相纸上。
它与洗印放大机的结果恰好是相反的。
为什么一个原理上并不难的机器门槛很高呢?难点在于它的精度上,所谓是量变产生了质变。
如果我们画一张电路图,把它画在A4大小的纸上,这一点也不难,许多人都能做到。
说到画图,让我想起许多事情,先讲一个插曲。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在工厂的技术科工作。当时工厂里刚刚引进了日本技术,厂里的工程技术人员都在加班加点地消化日本技术,制图的工作量很大。科里的师傅们多数过去在苏联专业家手下工作过的,经过了严格的训练。
我刚进厂,第一件事情是学习削铅笔。师傅给我一大把中华铅笔,大约有十几支。师傅告诉我如何削,他做出一个样子后,便离开了。
我按照师傅的样子,一根一根地削。心想,这有什么难的,上小学时就会削铅笔。
中华铅笔的外形都是六楞形的,削完后,六个楞,每个面都要保持是三角形。我自以为我削的不错,削好后给师傅看。
师傅拿着卡尺量我削完的铅笔头。铅的部分要有2.5~3毫米长,铅是扁的,薄厚程度要在0.8毫米左右。因为粗实线通常不超过1毫米。结果第一天,削铅笔只得了58分,还不到及格线。
我的工作是描图,就是工程师们在坐标纸上画好零件图,上边蒙上一张硫酸纸,用墨笔把工程师画的图形描下来,再送到印刷厂里晒出蓝图。
以前描图用的笔是鸭嘴笔,需要不断地往鸭嘴里边点墨进去,粗细自己调节。后来有了描图笔,方便了许多。描图笔分0.5毫米、0.8毫米和1毫米粗的。不同的笔,画不同的线。比如中心线、剖面线、尺寸线要用0.5毫米的,画粗实线(零件外形),用1毫米的。
记得那个时期,大家的工作量很大,热情也很高。我最多的时候,一天画了45张4号图纸,包括在图纸上用仿宋体书写技术要求。而且一天40张基本上是常态。为此创造了全局的奇迹,也因此被评为“新长征突击手”。
后来过了20多年,有一次我回过去的工厂去开一份证明,回到厂里格外亲切,还看到当年我画的图纸依然在用。
再后来,在一次接受电视台的采访时,我说,我希望将来能用计算机画图。果不其然,CAD技术横空出世,替代了人工画图。
话题扯得有点远,再回到光刻机上。
在A4大小的纸张上画图相对比较容易。但是如果要把电路图画到一张邮票上就困难了许多。我们再设想一下,如果要把电路图画到一粒米粒上或一粒沙子上就更困难了。
不仅如此,如果要把这粒沙子放到一辆运动的赛车上,让你在运动的状态下,在一边追赶其它赛车的同时,在挡风玻璃上的沙粒上画出电路图,就几乎不可能做到了。
虽然它们都有一个名字,叫画电路图,但是所处的环境、介质及大小的不同,难度就有着天壤之别。
所以,光刻机也分低端和高端。10纳米以下的属于高端光刻机。
笔的粗细,在图纸上所呈现的内容量是不一样的。笔尖越细所能够画出的内容越多,难度也越大,越高端。同样的,还有沙子的大小。沙粒越小,笔尖越细,画的内容越多,难度也就越大。
目前最高端的光刻机的工艺是5纳米级别。5纳米大约为50个原子的宽度。
一个原子的实际大小,大约为黄色光波的5000到2000分之一之间。在这种极端精度下,很多原本可以忽略不计的细节,全部都变成了障碍和难点。
比如说,在赛车的过程中震动是极度敏感的,比如关门的动作,可能都是灾难性的。所以必须要搭配一个极端精度的减震系统。
喜欢摄影的朋友都知道,在摄影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参数就是曝光度。洗印照片也有曝光的问题。曝光量的多少,时间的长短,都会影响成像的效果。
光源,它是画图用的。必须频率稳定,能量均匀,平行度要求高。任何曝光不准确,都会严重影响成像的质量。
因此,运动状态下控制精度,必须是纳米级别的,稍有偏差,成像就会出问题。
光刻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可以说,光刻机是人类历史上几乎最精密的机器设备。
有人说,生产芯片靠砸钱。钱,肯定是需要的,但还有环境问题和上述的要素。
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