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晚上
作为《百鸟朝凤》电影宣发志愿者团队的一员
制片人方励在微博上直播
呼吁院线经理为电影增加排片
“为了吴天明导演的心愿,为了观众,我愿意跪求你们”
于是就有了上面图片的“一跪”,眼中含着泪花
我相信这是一次示弱 一种情不自禁的自然流露
奇观性的一跪,最直接的成效是排片增加
而更长远的意义在于对艺术电影出路的探讨
市场需要艺术电影吗?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
何为艺术电影? 艺术电影,一定程度上站在主流商业电影的对立面。
力图展现对世界、社会、和生命的个人的、原创的、批判性的表达。
着重社会写实、注重创作者思想,注重内在的冲突。
有些观众,对艺术电影存在误区:
市场上存在着模糊文艺片和艺术片的区别,而这其中很多属于商业电影范畴。
有些观众不满一些矫情的文艺片,把它划归到艺术之列,其实对艺术电影没有裨益。
另一种傲慢的态度在于躲避思考,对艺术电影展开不屑甚至是诋毁。看不懂电影不觉得是自己的欠缺,反而觉得艺术电影就是在装逼。
不得不承认,电影市场早已成为普通大众的娱乐市场。
而艺术电影严肃沉闷、叙事隐晦,讲究个人情怀,难免遭遇冷落。
可是吃惯了商业电影,有时我们需要艺术电影来换换口味,给自己洗洗脑。
不一样的观影体验,会让你挖掘不一样的自己。
喜欢不喜欢都没有关系,关键是看的过程中你获得了什么。
让自己和艺术相遇,正是晦涩难懂,才调动你的知识架构和现实经验,开拓你的视野,打破你的思维定式,让你在长久的日子里反复咀嚼求索,或者甚至仅仅只是远离浮躁两个小时。这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艺术电影需要发声吗?集体性的沉默是对抵抗的选择性遗忘
这次方励的“悲情一跪”,上次王小帅写公开信为《闯入者》呼吁增加排片。
都有一部分声音说是在作秀。
这个功利的世界,畸形的电影市场,难道不需要有人出来指责吗?
方励选择在可能放映的最后一个周末前发声,在关键时刻不再缄默,可谓是力挽狂澜。
艺术人有的自视清高,你不懂我的艺术,我就不去院线,不给你侮辱我的机会。有的面对自己精雕细刻的作品被埋没甚至揶揄,在市场面前寒心,默默选择转身接受。
空间从来都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争的,不到最后一刻,只要残存一丝的可能性,都应该拿出艺术的自信,让优质的思考抵达观众。也是给更多艺术电影创作者一份激励。适当的妥协和持久的坚持,才是艺术人该有的姿态。
而且这样的发声,或许应该形成常态化的讨论,不仅仅在创作者的圈子里,还应该纳入从业者乃至观众,时刻保持清醒和活力。
艺术电影怎么避免“票房毒药”? 找准买点最重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电影的票房归根结底在观众
其实一部分观众的观影素养并不差 如何抓住这些观众 拓展培育新观众最重要的环节还是在宣发
方励坦言有很多观众向他吐槽有心支持却没有排期
这很大一方面来自院线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院线需要赢利最大化 ,没有义务去冒险。
这就需要艺术电影提供特色价值的卖点,特别是社会化媒体活跃的现在,善于用网络凝聚观众的向心力。这样才能为电影和观众争得最大的空间,好的内容才能获得好的反馈,横向影响票房,纵向改变电影生态,才是良性循环。
这快速的年头,一篇推送都要看标题和头图是否吸引读者,然后才能谈文章的观点和质量。更何况一部电影呢?如何快准狠地击中观众,考验着宣发团队的智慧。
也许等到所有浮躁都看透,我们会选择看细水长流。那时,艺术真正立起来,方励也不必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