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立起来,方励不必跪下去。

5月12日晚上

作为《百鸟朝凤》电影宣发志愿者团队的一员

制片人方励在微博上直播

呼吁院线经理为电影增加排片

“为了吴天明导演的心愿,为了观众,我愿意跪求你们”

于是就有了上面图片的“一跪”,眼中含着泪花

我相信这是一次示弱  一种情不自禁的自然流露

奇观性的一跪,最直接的成效是排片增加

而更长远的意义在于对艺术电影出路的探讨

市场需要艺术电影吗?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

何为艺术电影? 艺术电影,一定程度上站在主流商业电影的对立面。

力图展现对世界、社会、和生命的个人的、原创的、批判性的表达。

着重社会写实、注重创作者思想,注重内在的冲突。

有些观众,对艺术电影存在误区:

市场上存在着模糊文艺片和艺术片的区别,而这其中很多属于商业电影范畴。

有些观众不满一些矫情的文艺片,把它划归到艺术之列,其实对艺术电影没有裨益。

另一种傲慢的态度在于躲避思考,对艺术电影展开不屑甚至是诋毁。看不懂电影不觉得是自己的欠缺,反而觉得艺术电影就是在装逼。

不得不承认,电影市场早已成为普通大众的娱乐市场。

而艺术电影严肃沉闷、叙事隐晦,讲究个人情怀,难免遭遇冷落。

可是吃惯了商业电影,有时我们需要艺术电影来换换口味,给自己洗洗脑。

不一样的观影体验,会让你挖掘不一样的自己。

喜欢不喜欢都没有关系,关键是看的过程中你获得了什么。

让自己和艺术相遇,正是晦涩难懂,才调动你的知识架构和现实经验,开拓你的视野,打破你的思维定式,让你在长久的日子里反复咀嚼求索,或者甚至仅仅只是远离浮躁两个小时。这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艺术电影需要发声吗?集体性的沉默是对抵抗的选择性遗忘

这次方励的“悲情一跪”,上次王小帅写公开信为《闯入者》呼吁增加排片。

都有一部分声音说是在作秀。

这个功利的世界,畸形的电影市场,难道不需要有人出来指责吗?

方励选择在可能放映的最后一个周末前发声,在关键时刻不再缄默,可谓是力挽狂澜。

艺术人有的自视清高,你不懂我的艺术,我就不去院线,不给你侮辱我的机会。有的面对自己精雕细刻的作品被埋没甚至揶揄,在市场面前寒心,默默选择转身接受。

空间从来都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争的,不到最后一刻,只要残存一丝的可能性,都应该拿出艺术的自信,让优质的思考抵达观众。也是给更多艺术电影创作者一份激励。适当的妥协和持久的坚持,才是艺术人该有的姿态。

而且这样的发声,或许应该形成常态化的讨论,不仅仅在创作者的圈子里,还应该纳入从业者乃至观众,时刻保持清醒和活力。

艺术电影怎么避免“票房毒药”? 找准买点最重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电影的票房归根结底在观众

其实一部分观众的观影素养并不差 如何抓住这些观众 拓展培育新观众最重要的环节还是在宣发

方励坦言有很多观众向他吐槽有心支持却没有排期

这很大一方面来自院线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院线需要赢利最大化 ,没有义务去冒险。

这就需要艺术电影提供特色价值的卖点,特别是社会化媒体活跃的现在,善于用网络凝聚观众的向心力。这样才能为电影和观众争得最大的空间,好的内容才能获得好的反馈,横向影响票房,纵向改变电影生态,才是良性循环。

这快速的年头,一篇推送都要看标题和头图是否吸引读者,然后才能谈文章的观点和质量。更何况一部电影呢?如何快准狠地击中观众,考验着宣发团队的智慧。

也许等到所有浮躁都看透,我们会选择看细水长流。那时,艺术真正立起来,方励也不必跪下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