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大哥一家从宜兴驱车回了农村。
我印象中已经记不清大哥最近一次回去的时间了。
大哥是名厨师,逢年过节都无法抽身回家里过年。
另外,我大哥在当时是入赘到我大嫂家的,十几年的工作生活,他已经在宜兴扎下了根,家里的小孩老人也无法让他有太多自由的时间支配。
倒不是大嫂有什么意见,她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她父母更是善良老实的本分人,主要是时间不能左右。前几年爷爷生病,也是大嫂带着小孩回去探望。
另外,之前一直是爷爷独自在农村家,直到去年由于爷爷身体原因,父母才放弃生意从上海回到了家中,专心照顾爷爷的生活。
这一次主要是家里老家的房子要拆掉,哥哥也想看看这个之前生他养他的地方,不只是这座房子,还有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因为这里存储着他最原始的记忆。
人啊,永远切不断自己生养他的地方,哪怕多年未归,但当他一旦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都会有无法的描述的亲近和暖意。
人们都说落叶归根,人在生命的最后还是要回到他最初的地方。
我记得我大哥初中还没有上完就辍学了,随后就去了宜兴在我二舅手下学厨,当时我二舅是当地一家酒店的大厨。
也是在那里认识了我大嫂,到现在也有二十几年了。
我的大外甥女已经上初中了,上次见面还是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小外甥女今年刚上幼儿园,比我儿子小一岁。我们碰面的机会也很少,各有各的家庭,各有各的工作,平时很少有机会聚首,只能偶尔通过视频互问长短。
即使见面的少,我和大哥的感情也还是很好的。
一方面是长的像,我们三兄弟之中,我跟大哥长的是最相像的,这是公认的,身高除外。当然这是次要原因。
主要是在我读书期间,大哥已经工作数年,那时他也经常和我互通信件,也经常给我一些生活费上面的帮助,我还记得他寄我很多书给我,其中鲁迅的几本书,现在我还保存着。
那时候我就感觉大哥经过这些年在社会经历让他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他当时没有珍惜这个机会,他是希望我要好好读书,虽然他没有向我表达,但是我能体会的到,可惜的是,在读书方面即使我付出了很多努力,结果却是差强人意。
我记得大哥结婚那年我刚好高中毕业,我从县城做公共汽车去宜兴大哥那里参加他们的婚礼,我妈和四姨、大舅妈也去了,我印象当中就这几个人作为男方的代表前去,现在想想也比较随意,但是那时候交通不便,亲戚朋友们也无法前去参加,我当时并没有觉的怎么样,现在想来,我父母对大哥至少的在结婚这件事件上没有足够的重视,我不知道大哥那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大哥的婚礼就是大嫂农村的家里举行,也没有任何仪式,就亲戚朋友一起吃一个两顿饭,仅此而已。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天当我们启程返回的时候,我妈妈在车上已经控制不住了,哭的很伤心,大哥不知道有没有发现这一幕,只看见他笑着向我们的大巴车挥挥手就钻进屋里了。
大哥作为长子,当时也是为父母考虑,为这个家考虑。当时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一个也也到了成家年纪,一个还在读书,家里的生活来源就靠父母做点蔬菜生意支撑,如果没有一点对这个家庭现状的考量,大哥也绝不会做上门女婿,当时农村对这件事还是存在一定的看法。
庆幸的是,我大哥的家庭关系一直都比较和谐,大嫂的父母也视他为亲生儿子对待,因为他们也只有我大嫂一个女儿,对他们也别无所求,无非就是能有个知心的人在他们年老的时候能依靠。
唯一遗憾的是,家里老人一直想要一个孙子的愿望一直也未能实现,大嫂对这件事情不在乎,即使现在国家放开了二胎三胎,他们也是有心无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