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演讲》覆盖了演讲方法论(头尾章节)和演讲技巧(中间章节)。我始终认为演讲的内容重于技巧,所以先以本文梳理演讲方法论。
演讲不是展现自己多牛X,而是(摆脱自我意识)服务对方
大家有没有在听完一些演讲后,隐隐觉得——嗯,TA是个牛人or狠人,但自己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有点厌烦对方所有观点都是围绕TA自己?
这个不难理解,毕竟日常对话也常发生这种情况。还有一种「好心办坏事」的演讲动机也需要警惕,即,「我想要把我的心路历程分享给你,也许对你有帮助」(我就经常干这事)。因为,要持续吸引观众,并对他们产生影响,「也许有帮助」的力量太弱了。而且如果心态是「分享我的故事」,很容易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呈现出「看我看我看我」的效果,让观众心生厌倦。
以上是从观众的观感出发,而作者提出这个观点还有几个理由:
- 把自己放在「服务者」的位置,能很好地控制演讲中的恐惧、及其他消极想法
当你给予的时候,你会变得更有趣,恐惧感也就消失了,因为你要实现的目标不再局限于个人……高尚的希望要强于内心的恐惧
- 把自己放在「服务者」的位置,能让我们摆脱自我意识,找回真实的自我
大部分人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到了变得好看和避免错误上了……当你穿上厚重了的铠甲,试图让人们看不到真实的你时,你的自然活力也就被削弱了。隐藏自己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培养风度是一个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的过程……你必须做的是将遮盖在你身上的那些面纱去除……在一大群人面前展示出脆弱是很需要勇气的,但是真实的自己是领导风度喷发的源泉
- 要「服务他人」,不需要我们成为「老练世故、迎合他人」的人,我们只需要呈现真实的(脆弱的)自我,做一个「更可信」的人
1. 带着目标去演讲:我希望给对方带来什么改变(停止熬夜?)、解决什么问题
上周我差点被自己约的备稿演讲逼死,因为发现每一个想讲的主题,自己的素材库都乏善可陈,讲不出故事。我相信很多头马人都有这个困扰——觉得自己没有故事可以讲。深挖日常生活是一个思路,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力去生活」,尽可能「广泛」地去「深度」生活——哪怕只为积累演讲素材。
作者花了好几节的篇幅告诉大家为什么要找到、以及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激情:
除非你知道自己愿意为什么而奋斗,否则,你很难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你可能不想改变世界,你也不想(为自己)拉大旗作掩护,但是你必须知道自己对那些事情充满热情
2. 体验:“逻辑令人思考,情感促人行动”(艾伦·卫斯)
影响一个人做出改变的不是事实和数据,而是体验。神经学家安东尼·达马西奥关于”艾略特“的研究首次证明:
人类的决策不是经由处理数据和信息的左脑做出,而是由处理「故事、情感、色彩以及幽默」的右脑做出
这个观点我在很多世界冠军的分享里都有听到,但似乎直到今天,我才真正理解。我一向属于「疯狂输出」派,我会扔出很多理论和数据来支持我的结论,但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我希望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体验。
针对“劝说观众停止熬夜”这个目标,我可以展示熬夜的很多危害,但是这些足以促使观众去做出改变吗?有没有可能观众听完只想「熬个通宵压压惊」?
我需要做的,可能是给观众留下这些体验:1. 熬夜伤身体,「改变,刻不容缓」的紧迫感;2. 对停止熬夜后重新焕发活力的期待。
3. 链接:影响一个人唯一的方式就是谈其所需。
「听众只关注自己」,所以一定要掰碎了解释清楚,他们为什么要听你说这些?
之前跟何老师讨论演讲和咨询汇报最大的区别,在于咨询项目的甲方是花了重金买结论,所以他们有足够动机听我们嘚嘚嘚一俩小时;而头马演讲,观众听或者不听的成本都很低,他们随时都有理由出神想想晚上吃什么、掏出手机刷一会,这样就决定了演讲不能像咨询汇报一样线性地呈现信息,而得是星型的。我以前觉得星星的中间是message,现在才意识到应该是观众的需求。不管我们呈现什么的权威信息、讲什么样的个人故事,都必须紧密联系到观众的需求。
永远不要断开与观众的链接。
4. 从服务高于自身的事情中获得信心
信心不是可以从外部获得的东西,也没有人能赐予你信心。信心来自挑战自我的过程,通过战胜困难来产生信心……信心来自一系列胜利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