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本文出自Effective Objective-C 2.0,借鉴而来
原子性(atomic):某操作具备整体性,也就是说,系统其他部分无法观察到其中间步骤所生成的临时结果,而只能看到操作前与操作后的结果,那么就称改操作就是“原子的”(atomic),或者说,该操作具备“原子性”(atomicity)。原子性并不意味着线程绝对安全,它会增加正确的几率,能够更好的避免线程错误,但仍旧是不安全的。
非原子性(nonatomic):与原子性相反,能观察到其中间步骤所生成的临时结果,且不使用同步锁,效率高一些,因为使用同步锁会消耗性能。
区别:具备atomic特性的获取方法通过锁定机制来确保其操作原子性。这也就是说,如果两个线程读写同一属性,那么不论何时,总能看到有效的属性值。若是不加锁的话(或者说使用nonatomic语义),那么当其中一个线程正在修改某属性值时,另外一个线程也许会突然闯入,把尚未修改好的属性值读取出来。发生这种情况时,线程读到的属性值可能不对。
如果开发过iOS程序,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属性都声明为nonatomic。这样做的历史原因是:在iOS中使用同步锁的开销较大,这会带来性能问题。一般情况下并不要求属性必须是“原子的”,因为这并不能保证“线程安全”(thread safety),若要实现“线程安全”的操作,还需采用更为深层的锁定机制才行。例如,一个线程在连续多次读取某属性值的过程中有别的线程在同时改写该值,那么即便将属性声明为atomic,也还是会读到不同的属性值。因此,开发iOS属性时一般都会使用nonatomic属性。但是在开发Mac OS X程序时,使用atomic属性通常都不会有性能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