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因为语文成绩好,从来没有觉得写日记是困难的事情,而且常常特别期待每周一的日记点评,每周五的作文课。
现在细想,小时候那种对写日记的爱好,完全是来源于想要获得肯定的愿望。从小得到的赞美和鼓励太少了。
再后来,因为得到了这样一种好的工具,就使劲的用它。写过很多很多的日记和作文,且自以为这个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关键是认为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且心里也暗暗得意过,也悄悄骄傲过
上高中后,时间很少了,但感情丰富的不得了,写日记成为青春时代的刚需。那些年的“爱恨情仇”几乎让我以为自己如果不写一本书来记录的话,简直就是在浪费这些年流过的泪和受过的伤。
大学里,时间很多,但感情匮乏,思考人生开始变得重要,但绝大多数时间是迷茫的,怀疑的,困惑的,百思不得其解,如果没有个通道让我这些“思如泉涌”的思考流走,我简直以为自己要像苏格拉底一样思考过度变得神经质了。写作或者记录像朋友一样陪伴着我,度过那个胡思乱想的疯狂年代。
工作后,让我出乎意料的是,这些胡思乱想的手稿和习惯竟然成为自己名副其实的特长。领导在向别人介绍我的时候,总不忘加上一句,写的好。我也在简历的特长爱好那一栏填写了写作二字。就这样想象着自己比别人拥有更多一种的强项的荣耀。
可是,这种所谓的荣耀,其实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因为我不能因此而多发表几篇论文,或者评上什么职称(我是教师行业),身边那些写的不多,不好的同事都个个发表了若干论文,甚至参与书籍的编写,我还依然沉醉在自己的博客上面。我认为那是真实的,有价值的,对得起生命的。发表那些连自己都看不懂的论文又有什么意义呢。
意义就是别人都评上职称,成为了讲师和教授,我还在自己的空间里自我嬉戏,直到不知什么时候我放弃了它。
过了几年回单身宿舍后,打开那盏38元的台灯去写下自己的心事和思考的幸福生活后。我就那样像普通人一样结婚生子,开始了柴米油盐的日子。
那几年是我离自己最近的几年,过的轻松,也很幸福。
结婚生子,我无一例外地经历了一个普通人应该经历的一切。并证明了自己是个普通人。这个时候,我有些消沉,这个自己开的证明不是我想要的那种样子的。
我是普通人,可我其实想要不普通的生活。
所有的人在最初的时候,都会是这样的期待和愿望。梦想是那么诱人,以至于让我们忘接了自己的普通。
但我开始学着享受这种普通。
不需要感慨生活,生活本来就是这样。
不可以情绪化,那是不成熟的表现。
不用什么都在意,那样你会很累。
当我渐渐的不再为一轮落日,一句话,一段音乐而心动时,我失去了自己最纯粹的那颗柔软的心。我开始关注“怎样做一个好妈妈”“怎样提高工作效率”“怎样让夫妻关系很和谐”‘怎样让领导对你刮目相看’
我试着变得强大,变得精明,变得成熟,变得不去做小女生一样的事情。比如任性,比如流泪,比如矫情,比如多愁善感。
我并没有改变自己,却改变了自己的心。我没有变得强大、精明、成熟。却变得更加任性、更容易流泪,更多愁,只是我从来都不再把它写下来。
时间一长,我以为那些被我压抑的看不到的情绪,我以为不重要,不需要,不值得的记录了。以为每天都有很多,每天的忙碌,让我无瑕再去和自己谈心作伴,让我以为我不再需要写了。
因为有工作、有孩子、有家庭、有聚会、有很多的事情要忙,我很久没有去动笔了。偶尔我也会惶恐不安,感到自己快要被这源源不断却,毫无生机的,平淡无奇的生活淹没了。
现实中每天上演的真实生活都可以写成一部书了。
根本不需要再另外编写故事情节和梗概,只是我再无心事去记录,那些事,那些人本也不是我让我感动心动的,也无心记录的,可心却被搅入其中,无法沉醉亦无法自拔。
三十岁生日过后,突然觉得自己太没有责任感了。
自己对自己那些年的承诺竟就那样辜负给生活。可是生活却从不会承认自己的无赖。也是。
生活就是欺软怕硬。你和生活死磕,即使最后还是被强奸,至少不用后悔自己没有反抗过。
年轻时的写是对自己生命力不可抑制的期待和改变的需要,这个世界太美好,我每天都想把它记下来以防我忘记谁,记错谁,那种写来源于情感的宣泄和丰富。
成年后的写则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份忠诚和真实的需要,这个世界太浮躁,我每天都得给自己的心洗洗澡,放放假,暗中写来源于情感的节制和内省。
三十三岁时,不再把写当做特长、当做爱好、当做炫耀、当做资本,当做工具,当做任何附加在上面的条件。我只愿意把它当做一件我愿意坚持的事情,和坚持一样重要的事情。
我希望,它是让人感动的,带有温度的文字。我希望它是猪蹄汤,最后能变成胶原蛋白,成就永驻青春的梦想。
就像简书的一位作者说的:
“我在简书所发表的写作感悟,不过是记录自己的写作风景,仅此而已。它不励志,也不可耻,无非就是一些个人独特的经历,没有必要从中寻求什么启发意义。看过,笑过幸福,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