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从凤凰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教授夫妇回乡建书院 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的消息,讲述的是,有这样一对教授夫妇,在进行积极理论建构的同时,也主动投身于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并做出了一项大胆的尝试——在边远山区建设乡村书院,通过书院赋能的形式,来带动花瑶地区的乡村振兴。这两位教授分别是黄勇军,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米莉,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今年年初,黄勇军和米莉在海拔1300米左右的雪峰山花瑶民族聚居区隆回县小沙江镇江边村创办了“归与书院”。看望这则消息,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以个人的成长经历,让我深深知道,从农村走出来,能够在社会上混一碗饭吃也是多么的不易,农村孩子的成长太需要关爱,需要指引,需要鼓励,需要一个适合新时代发展的新机制。个体的差异,家庭的不同,经历的迥异,总会将很多的农村人分流为这个社会上的相对弱势的一个群体。在农村,还有很大一批人,有很多的农村学子、儿童。面对这样的现实,从大三开始,我就致力于参加各种教育、助学类的志愿者活动,毕业后,通过各种途径,组织、介绍近200余人参加过不同的各类助学助教活动,一直到今年,还会有类似的活动开展。
文化是乡村振兴最根本的内容。空壳化的乡村、留守式的农村,经济的落后、停滞、甚至退缩,直接影响到了农村文化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这里也是适用的。但是农村要发展繁荣,总是绕不开文化的发展进步。扶贫工作的扶志与扶志也好,教育扶贫也好,都诊断出了乡村发展的短板,都看到了乡村落后的本质性问题,但是要通过文化来改变乡村,改变生活在那里的人,太难了。
有人说,一个家庭出了一个大学生,就会脱贫。一个家里有了读书写字的习惯,就不至于很落后。在很多书店和图书馆的显眼处,总能发现“知识改变命运”的标语口号,很多人也深知其中道理,为什么现实生活中,还是有那么多人不愿意用知识去改变他们的命运呢?
乡村还是人的乡村,只有让乡村的人振兴起来了,才能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人的振兴永远只有一条路,通过文化。特别是现在还生活在农村的人,那些青少年、那些想通过教育,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人,着实太需要文化的雨露来滋润,他们才是今后乡村振兴的主力,他们才是现在乡村的真正留守者。
如何让各类资源聚焦乡村,如何让乡村文化的振兴各项制度和机制建立起来,如何让更多的人关注乡村文化,如何让乡里人通过文化振兴走向文明、走向富裕,赶上时代的步伐,不仅仅是农村人的时代使命,也是全社会你我他的责任。学思政时学过这样一句话––“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大意是这样)。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先富者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更富,带后富总是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城市发展了,城里人富裕了,很多乡里人走出去了,这些人就更应该有一种感恩,回到农村去,为担当起乡村振兴的那一份责任。
正如前文提到的两位老教授,他们不图城市安逸的生活,而是来到农村,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乡村文化的繁荣亲力亲为,贡献力量。他们知道,乡村振兴的薄弱环节在文化振兴,农村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为两位老教授点赞,更为那些为乡村文化发展孜孜不倦的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