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读完这本书已经过去了整整26个小时,我想,我已经能够平复心情,较为客观的讲述我的感受。
知道这本书是因为一个案件,而那正是这本书的溯源。案件本身令我感到反感,因此我迟迟不愿翻开这本书来,直至昨天才下定决心打开了它。
严歌苓的语言干净的可怕,不对,不是干净,是圣洁。明明是一桩可以让百姓在茶余饭后嚼舌头的案件,却被书写的如此美丽。少年处在法庭上的局面将故事拉开序幕,如同《复活》一书中的场景一般,我们顺着少年的回忆一起走向故事的起点。而在走马观花般的看完整个故事之后,我却发现,造成这一切的元凶,使得故事三个主角陷入危机中的,都是爱,亦或叫做不知如何去爱。
严歌苓用自己的文笔粉饰了严酷的现实,但在看似美好的语言之下却潜藏着惊涛骇浪。我无法与这本书拥有共鸣,因为我根本不能够理解这种丁佳心式的爱情。直到现在,我都不能够将她38岁的年龄与她在书中的行为联系起来。她说,心就是一个生命除了肉体存在的一切存在,是生命中的生命。她的心有着太多的爱,多到盛不住,多到让她过多的放到了学生身上。
老师,好美。这是引诱少年们走向歧路的毒蛇。邵天一故意落后他的丁老师一步,在她背后打量着她,看着丁老师的背影,不由得冒出这个念头。刘畅在课堂上看着丁老师,看着她将所有的感情投入语文的样子,不禁也心生涟漪:老师,好美。
刘畅和邵天一站在玻璃镜的两端,镜子中是他们内心最美好最纯粹模样的投影,而丁佳心是镜中人。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为了追求自我而死的。丁佳欣以自己的方式教学,但她投入了过多的爱,超出了自己职责以外的爱,如果说班主任是她保护自己的铠甲,那么在刘畅和邵天一的步步紧逼之下,她已将这铠甲脱下,将自己的躯体裸露而出,将整个人都呈现给了两个少年。她做的最不应该的就是越过了那一条界限,在给他们回复的信息中留出来令人遐想的空间。这也使得他们仨步步沦陷,最终被拉扯上舞台,接受大众的审视。
我也希望我能够给予他们一定的谅解,可严歌苓并没能够给我认同的空间。她笔下的丁佳心老师,空有的只是满腔的爱,没了这层爱的遮挡,她就是世人眼中的,引诱自己学生的不知廉耻的女人。而邵天一和刘畅,他们的爱更来的莫名其妙,也许,世间的爱都来得偶然,但他们二者实在太过相像。倘若把他们二者调换一番,将邵天一变成刘畅,将刘畅成为邵天一,那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此刻,看着他们的名字,我甚至不能够将他们两人所干的事情分开来。他们一点儿都不立体,他们只能够成为书上单薄的那副人物画。读的时候觉得生动有趣,却像羽毛一样,只能够在我心中拨动点点涟漪,散去后就什么也不余。
这爱是疯狂,这感情是炽热,可在舞台上的这三人,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三个木偶,他们穿上了作者觉得最美丽的戏服,以爱为名将他们困住。台下的我们却觉得荒谬,觉得莫名,因为他们只是衣服架子,脱下了这身戏服,他们便也消失不存。我没感受到爱,我只觉得心累,为丁佳心,为邵天一和刘畅,更为我自己。
但我总归为这部作品贡献了几滴眼泪,在丁佳心死去那刻,我的眼睛还是湿润了。她离开了,她带着她不知如何处置的爱离开了。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好的结局了,毕竟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人能够理解她了。
我不赞同丁佳欣,但我心中对她有点同情。我祝愿她,真诚的祝愿她,愿她下辈子离“老师”这两个字远远的,愿她不再有那么多的,无处安放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