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为更深入地了解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进一步传承海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3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寻非遗之缘,颂群岛之华” 实践团队,走访了舟山贝雕的传承人夏雨缀老人,了解他辛劳的一生,及与舟山非遗贝雕不可分割的缘分。
细谈贝雕工艺,深究传承技艺
夏雨缀老人年过古稀,却依旧步伐稳健。夏雨缀老人热情地招呼我们过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精巧的贝雕,言语中无不透露着自豪感。在与老人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老人年轻时工作于舟山工艺美术厂,那原先是贝雕的生产制作线,作为设计人员,老人专门负责设计贝雕的图纸,但如今由于生产贝雕的人员较为稀缺,贝雕从设计到完成都是由老人亲手完成。
当谈及贝雕的制作过程时,夏雨缀老人露出欣喜的颜容。他热情地告诉我们,先用激光砂轮切割贝壳,继而用平砂轮打磨。初具雏形后,做进一步精雕,首先将毛胚拼装,进行适当调整。当谈到贝雕的上色时,老人面露为难之色,贝雕的上色十分困难,经过他多年的试验最终选择了油画颜料,但由于贝雕艺术对雕刻技术和自然原色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最后大多的贝雕选择了贝壳的原色。精雕完成后,还需进行小组装,使用粘合器将贝雕各部分零件粘合,即为成品。
在夏雨缀老人的介绍中,我们仿佛看到,在幽暗的灯光下,隆隆的砂轮旁,老人是怎样从设计图纸到最后组装,这一路上所有的艰辛和汗水是常人难以理解及想象的。
漫漫实践岁月,深深传承信念
在老人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老人的贝雕展示间里,桌上及墙上的贝雕聆郎满目,我们纷纷被细致精巧的贝雕吸引。队员们穿梭在长廊间,听着老人侃侃而谈,仿佛回到老人传奇的贝雕经历,了解舟山贝雕的前世今生。
谈及贝雕行业的艰难困苦时,夏雨缀老人谈到,最困难的不是雕刻组装,而是粘合时所需的胶水。据悉,从1993年开始,历经9个年轮,夏雨缀老人研究出自制胶水,为了检验以此制作而成的贝雕是否足以长期保存,老人开始漫漫实践之路。一晃即是24年,夏雨缀老人终于研制出高质量的胶水,并在2016年申请了专利。
随行的团队成员,无不为此感叹。这是对贝雕有多大的热情和执着,才促使老人花费余生的岁月,看着时光划伤他的脸颊,毫无怨言地忍受寂寞和时间的沉寂。或许机会总是垂怜有准备的人,老人制作的贝雕作品获得了许多奖项,给老人也带来了不少的荣誉。老人说他正在准备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奖,而这一年则是至关重要的时期。在这里我们也祝愿老人能够获得国家级的荣誉,能够将舟山的贝雕传扬出去,进而更好地传承舟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一项古老的工艺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存在着传承问题,而老人也心心念念传承人无处可寻。就像全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随着科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追求现当代的文化产物,但却进一步加速了非遗工艺品的消失。我们不能阻止这个现象的发生,但至少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传承这些工艺,我们不能像老人一样制作精巧的贝雕,但也能弘扬工匠精神,传承舟山非遗文化,让舟山贝雕世世代代传扬传承下去。
(摄影 吴义斌)
通讯员:袁菡潞 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