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二的下学期,朋友在电影院做兼职,一做就是三个月,我蹭了他三场电影。
我从没问过他,做一个月能那多少钱,或者你请我看电影真的是不用钱吗?我都没问过他。
只是偶然的一次,我问他:“几个月后,我们就出去实习了,你不感觉到恐慌吗?”
我们都是大专生,比不上本科生,但唯一能比得上的,就是比他们早一年出去实习,在社会上多混一年。
对于毕业之后,我能去干什么工作,我可以干什么工作,我都没有想过。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我想了很久,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问了他。
他在我心目中,算是很勤奋的人了,对于金钱,不能说太喜欢,但也不能说不重要。
也正是因为我能想到他那样的性格,我才能明白他的回答。
他说:“我怕挣不到钱。”
他没有回答他能不能找到工作,而是直接回答有没有钱。按照正常人的思维方式来说,“有工作才有工资”,这是一个硬性的道理。
2
我另外一个朋友,在学校是三好学生,把学校的助学金、奖学金都拿下,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很丰富的文娱活动,经常与社团的小伙伴儿一起出去玩。
在毕业后,出去工作一个月后,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工作图外,还配了一句话:假装是在办公室工作,其实每天都不在办公室坐着工作。
我翻看了她以前发的朋友圈,不在是丰富的文娱活动,而变成了工作状态。
对于她而言,明明在学校那么努力,毕业后却过得那么累,究竟是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是大专生,比不上本科毕业生吗?
其实,对于残酷而又现实的社会而言,不仅仅沾边了,还而且还是一种极为不公平的现象!
那天我很庆幸朋友没有嗤笑我,也清楚那种嗤笑意味着我怕实习,更怕实习之后没有结果。
那天,朋友说:“如果我能力不够,实习期被炒鱿鱼了,我就回家。”
我问他:“回家干嘛?”
他回答:“回家总结这段实习期的所有经历,也要把实习期公司要求的工作任务做好。反复总结,这段时间累点没关系。因为以后,我们可能会更累。!”
听到他那句话,我想到四个字:东山再起。
这四个字很符合他的遭遇,也让在工作中更有拼劲。
经历过实习期的人都明白,实习期所付出的劳动力是不等于薪酬的。
先不说某些企业为了招收这些廉价而短期劳动力的公司;我想说的是当能力跟不上工作所需时,或者能力在工作所需中不断地付出,没有补充的时候,那就是能力到了枯竭期,根本就不是什么瓶颈期。
在不断付出的时候,也需要无时无刻的补充,才不会有枯竭期。
假使一段惨淡的经历,能让人吃一堑长一智,那也可以当作是垫脚石,不断地垫高你俯瞰世界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