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应该把孩子培养成自私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的需求是不合理的。恰恰相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道自己有权得到什么,是拥有自信和满足感的先决条件。
—吉塔·雅各布,《0次与10000次:如何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被一代代父母用来教育孩子学会分享学会大度。
学会分享固然是好事,但家长也应该注意到孩子的需求,孩子也应该有说“不”的权利。
不顾孩子的意愿,一昧地强迫孩子分享,其实是一种剥夺。被剥夺的,不仅是“分享”出去的物品,还有孩子需要的尊重、理解和安全感。
在综艺《少年说》里,一个小女孩当众控诉自己的姥姥:姥姥要求女孩什么都要谦让弟弟,即使弟弟抢了自己的零食和玩具,姥姥也要求女孩让着他。面对女孩的控诉,姥姥回应:“弟弟还小,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姐姐应该谦让弟弟。”女孩闻言声泪俱下:“可是我也还小,我也需要人照顾。”
这个女孩说出了自己的需求,她要的其实不是那些被让给弟弟的零食和玩具,而是亲人同等的关注和爱,她需要感受到自己也是重要的,也是被认可被照顾被接纳的。
这决定着她是否能拥有那些将会影响她一生的自信和安全感。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了女孩的诉求,可是,还有更多的被父母强迫去分享去谦让的孩子,有多少人可以看到孩子的拒绝,以及孩子拒绝的行为背后隐藏的需求?
希望我们在作为父母时,能够学会去尊重孩子的需求,保护他们说“不”的权利,在给到孩子足够的爱之后,再让他们去学习分享。
就像早教专家斯波克说的:“真正的慷慨来源于爱,那种最深刻、最强烈和最持久的感情。如果孩子们心里没有爱,那么教会它们分享和给与的成就就很有限。”
得到满足的需求,足够的爱,是孩子一切积极行为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