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洪迈在其所著的《容斋笔记》中称:萧、曹、丙、魏、房、杜、姚、宋为汉、唐名相。在这句话里,萧、曹、丙、魏、房、杜、姚、宋这八位名相指的是谁?如果你是皇帝,只能在这八位中选择你的丞相,你更愿意选择谁?
1、萧何、曹参
萧何为人缺乏担当与魄力,但大局观很强,辅佐刘邦成就帝业,也很敬业。
刘邦攻克秦朝都城咸阳后,他不贪图金银财宝,而是第一时间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从而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为刘邦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汉相争时,萧何留守关中,巩固后方,不断输送士卒、粮饷支援前锋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到关键性的重要作用。
刘邦统一天下后,萧何采摭秦朝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汉承秦制。其后,萧何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为巩固西汉王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刘邦死后,萧何辅佐汉惠帝,第二年去世,谥号"文终侯",吕雉按照刘邦和萧何临终前的嘱托,任命曹参为丞相。
曹参有自知之明,自认为自己不如萧何,故在他担任丞相期间,主张萧规曹随、无为而治,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那些品质淳朴、不善文辞的厚道人来担任丞相府属官,前后三年时间,一切皆遵萧何之法而无所变更,于民休养生息,天下终得大治。
2、魏相、丙吉
魏相是济阴定陶人,曾任茂陵县令、扬州刺史、河南太守、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公元前66年,被汉宣帝任命为丞相。
魏相有权谋韬略,为人刚正不阿,被任命为丞相后,马上展开了整顿吏治,抑治豪强,选贤任能,平昭冤狱的工作,终于铲除了以霍光为代表的把持西汉朝政大权二十余年的霍氏集团,为汉宣帝亲政铺平道路。
之后,魏相又要求各级官吏节省用度、宽免赋税,奖励农耕,积粮解困,使西汉走出了汉武帝时期穷兵黩武、挥霍无度留下的隐患,国力逐渐恢复。
丙吉是山东人,虽然少时就研习律令,精通律法,但为人却十分宽厚。魏相为丞相,在各方面多有建树,然失之严苛。所以,魏相去世后,汉宣帝便任命丙吉为丞相,一举扭转了魏相任丞相时留下的隐患,从而开创了君臣交泰、人民安乐的“孝宣中兴”时代。
3、房玄龄、杜如晦
房玄龄是唐初齐州人,杜如晦是陕西西安人,二者是李世民帐下最主要的谋臣。
武德九年,房玄龄与杜如晦一起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共同参与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得帝位,与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并功第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其职权相当于丞相;杜如晦任兵部尚书。贞观三年,即公元629年,杜如晦代替长孙无忌出任尚书仆射,成为大唐的首席丞相。
房玄龄与杜如晦,一个善谋,一个善断,人称“房谋杜断”,他们为李世民出谋划策、运筹帷幄、选拔人才、制定法度,共同辅佐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
贞观四年,杜如晦病逝,李世民伤心欲绝,为此废朝三天,追封为司空,蔡国公,谥成公;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病逝,谥文昭。后世对房玄龄和杜如晦的评价也极高,认为他们是良相的典范,故合称“房、杜”。
4、姚崇、宋璟
姚崇是河南陕县人,文武双全,历经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五个皇帝,一生三次担任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他曾参与神龙政变,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刺史。
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进拜中书令,封梁国公。公元721年,即开元九年,姚崇去世,追赠扬州大都督,赐谥文献。
宋璟是河北邢台市南和县人,少时博学多才,擅长文学,弱冠中进士,官历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一生经武周、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
开元十七年,宋璟拜尚书右丞相,授府仪同三司。开元二十年,已经七十三岁的宋璟因为自己年老体弱,请求辞去丞相职务。开元二十五年,宋璟与世长辞,谥曰文贞。
姚崇尚通,宋璟尚法,他们同心协力,把处于内忧外患的唐朝,改变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辅佐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因此被称为“救时宰相”。
新唐书说,姚崇以十事要说天子而后辅政,顾不伟哉,而旧史不传。观开元初皆已施行,信不诬已。宋璟刚正又过于崇,玄宗素所尊惮,常屈意听纳。故唐史臣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此天所以佐唐使中兴也。
洪迈在《容斋笔记》中有句话:萧何且死,所推贤唯曹参;魏、丙同心辅政;房乔每议事,必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姚崇避位,荐宋公自代。唯贤知贤,宜后人之莫及也。
这真是英雄惜英雄啊!他们这些人能成为历史名相,都并非偶然,没有一位是吃素的。我们如果真要从这八人中选择一位,恐怕谁都要面临幸福的烦恼,难做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