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论语》的都知道,在《雍也》篇中,孔子讲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那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表面上看来,不过是学习的三个境界,知道、懂得是学习的第一阶段;喜欢、爱好是学习的第二阶段;真正乐在其中是学习的第三阶段。
深层次地看,除了学习,这三重境界可以扩展到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
一、"知之者"的境界
我们身边常常有这么些人,总是不断在感叹、羡慕别人,无论是从家境,还是从生活,处处都觉得别人的好,而自己从不具体行动,或者就算有点行动,那也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饭桌上也常常听到他们说:"这个不能吃,那个少吃点,减肥呢!"最后几杯酒下去,就把刚才说的话抛诸脑后了,开始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酒足饭饱之后,睡个大觉,一觉醒来,又是一顿唉声叹气,"早知道就不该喝酒了,这下又该胖三斤了……"
这么一说,大家好像都觉得,这不就是在说"我"么,事实证明,这就是在说我们自己,很多事情不是说我们不知道,而是我们知道了,却还在被动地做,这就是所谓的"知"的阶段。
比如说,为了减肥,我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散步、跑步、游泳、打球、健身……最终却还是没有成功。
或者说对于学习,只是为了拿个文凭,为了谋生,为了混口饭吃,为了一个体面的工作……最终却一事无成。
总之,一句话,为了达到某些目的,我们被动地去做的,基本上都属于《论语》中"知之者"的阶段,停留在这个阶段的人就会一直在被动的泥潭里挣扎。
二、"好之者"的境界
说了那么多"知之者"的状况,那问题来了,什么才算是"好之者"的境界呢?
就以健身房锻炼来说说,身边的两个朋友,刚开始都很胖,两个人都想减肥,于是约定平时一起去健身房锻炼,各办了一张健身卡。
刚开始,两个人都很有动力,坚持每周去两次,慢慢地,其中一个人就坚持不下去了,总觉得减肥没效果;而另一个人呢,他却慢慢地喜欢上了健身,他不再考虑体重,而是喜欢挥汗如雨的感觉,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体重降了下来,而且身体各个部位都有了一块块的肌肉。
这个故事说明,最初两个人都停留在“知”的境界,后来,其中一个提升到了“好”的境界,不以减肥为目的,而是成为了一种爱好,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在“好”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正所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这时,估计有人会想,我特别喜欢打牌,甚至可以不吃饭、不睡觉,这岂不是境界很高了。
如果这样认为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错把“沉迷”当“爱好”,这二者的区别在于前面所说的“被动”和“主动”,“沉迷”是“被动”,其表现在身不由己的状态,而“爱好”则是“主动”的,其表现在有着更高层次的目标,我们可以把这种追求称为“理想”。
三、“乐之者”的境界
说完了前面两种境界,现在来讲“乐之者”的境界,那什么才是“乐之者”呢?
为了通俗易懂,可以把前面两种境界比喻“胖子去健身”,只是目的不同而已,把后面这种最高境界比喻成“瘦子还在健身”。
为什么“瘦子”还要去健身呢?要么他就是有某种疾病,如果排除疾病等外界因素的话,那只有一个解释,这个“瘦子”在健身的过程中获得了某种乐趣,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驱使他去做这件事。
说白了,这就有点类似于老子的“无我”“忘我”的境界。然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却很少,一旦达到了,不说有惊世骇俗的成就,也至少进入成功人士的行列了。
那到底有没有这种境界的人呢?答案是肯定的,各个行业的精英或者科学家就达到了这种境界。
像牛顿、爱因斯坦之类的人就属于“乐之者”的行列。普通人把研究当职业,他们把研究当乐趣,所以普通人终究还是普通人,而他们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四、启示
当我们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时候,那说明我们的境界至少在“好之者”的行列了。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热爱自己的兴趣,并从中找到乐趣,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在往成功迈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