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不是很正式的纪录风格,更多像Vlog,由一对夫妻走访各地的工厂,浅浅谈一下,而不是深究买卖本质之类的。
但见微知著,一管可窥豹,很多趋势和商业本质已展现。
一共有12集,第一集类似前言,讲一下拍摄初衷等理念。剩下的11集里,2、3帽子行业,4、5化妆刷,6淮阳农产业与7河南卫华集团的农产业,8无锡老牌丝巾厂与9上海羊毛公司,10朋友内衣厂,11青少年表演培训,12干果厂。
青少年表演培训这一集,很难具体去说明,从某种方面来说,参与演出,不管是舞台还是银幕,里面的表演者都属于商品,我很难说,也不觉得要说,所以思维导图里就没写。
很显然这图不清晰。我边讲边放局部图。
我就随便讲,弄这个思维导图浪费我很多时间。快要赶不上12点了。
很显然前期纪录片是有意找相同行业但不同模式的两家公司。第一个帽子工厂可讲的point比较少,可能是前期访谈人员没有办法挖掘出来什么。
企业家们多少会上升到一点品牌、价值观、使命感之类的。
第1个帽子工厂会讲帽子融合进生活,老员工不离不弃。第2个帽2代会讲到被一个老人的帽子梦想感动买下全部订单,化妆刷A厂发展自有品牌,讲自己的品牌完全不输给自有品牌。
另外其他企业也受疫情影响,分支出发展自有品牌的方向来自救。如上海的纺织公司,就想要研发新品,尽管这不是行业的主要趋势,只是用来自救。
关于淮阳黄花菜那一集,纪录片没有简单地展示,掺入了当地政策的倾向,希望吸引招商,将当地的农产品发展出来,通过直播,通过细加工之类的。
但是在访谈中,不知道是不是有所掩饰,这一点谈得不是很清楚,没有做到很清晰的宣传。
只是反复提到“先行者”“创业模式”“我们先给一个套路,弄出来后带动其他人”之类的,对我来说,我能GET到他们的想法,但要是让我在这里如何说他们的模式之类的,我又很难真正给出一个点来吸引人去看淮阳,去参与进淮阳的农产品发展建设中来。
相比河南的卫华集团,其实访谈者的问题多少有点老套,但回答者在表达上讲的很好。
他一上来先让员工告诉导演们:“我的农场里没有除草剂、不打农药”,之后又带人看立体栽培,以及新鲜的只靠空气水分活着的“空气凤梨”。
无论访谈者的问题是什么,他都只围绕一个核心:“我们要做的是品质保障的绿色食品。”围绕这个讲品牌故事,什么当年假货诈骗横行,以至于有一句话很有名:“中国十几亿人口,一天骗一个,你到死也骗不完”之类的,然后什么再表决心,绝不会用旧的,全新,有失误,全部维修更换。
然后表示这样的品质追求让产品有了口碑云云。
在思维导图的整理中也可以看出,河南卫华集团没有谈多少虚的,通通都在打产品这张牌,脉络清晰,剪辑师清楚,观众也接收信息很清楚。
相比淮阳黄花菜,更多的侧重点应当是招商,再不济是产品的好。
农产品的粗加工说明很需要人,得宣传出一个勤劳致富创业,让人过来,但这一点就有种挠不到痒处的感觉。可能是因为印象中现代农业应当有科技的存在,但在淮阳这一集中,他们透露出仍然需要人工采摘和剥壳这一点,可能没有办法吸引到人?
还好又讲到淮阳花生,是他们当地带出来的一个创业成功案例。
厂主将花生给销出去,同时利用短视频平台在努力发展,希望靠时间积累名气和口碑。
她也有意打出品牌故事,农产品粗糙,人工去壳,她没有回避,但会讲“我爸说了,就是少卖一点,也得把口碑做上。”“我家的回头客特别多”。
“她爸是个老书记,原则性高,跟着党走”旁边的老县长也在说。
相同地做法还有干果厂,会讲到漂白与不漂白的开心果的区别。
怎么说呢,感觉像是纪录片显然是想看人们是怎么做一些小买卖的,但卖主们为了宣传,像作高考作文似地戴着镣铐,掺杂着品牌介绍。
当然纪录片的人还是有一点儿不放弃,挖出干果类销售的部分利润点在于赌涨跌来赚差价的买卖类别。
这里内衣厂也是在打品牌,但主要是在打消人们对内衣价格上的疑虑,通过每个内衣的配件材料的要求,再来强调与大品牌之间的不同:植物染料的健康安全贴身。
同时还暗暗对比,自己的品牌为了精益求精,一定用最好的料之类的,而大品牌为降低售后投诉率而作出面料上的让步。
总体看下来,这类纪录片蛮有意思的。这部片是2021年3月11号开播,展现的是疫情较稳定后的商业方面的状态。
像帽子、纺织类的偏劳动密集型的,都在外贸上、研发上求变。
化妆刷的则是在抢占以往属于韩企的市场,或是开发自有品牌。
内衣行业则向下,打出小众、舒适、精致、不输大品牌的方向。而农产品既需要解决人手问题,还要解决新绿色农产品的出路。
其实我原本是想搜关于曹德旺的《美国工厂》,结果搜出这部纪录片,收获是有的,比如里面的行业知识还是蛮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