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没看电影了,前段时间热映的《长安的荔枝》和《戏台》已经快下放了。
还好万达周末加映两天,我家最近的供销城影院已经不播放这两部电影了。
我赶紧在网上抢了票,周六看《长安的荔枝》,周日看《戏台》。
老公不太喜欢看电影,从不主动,说是看电影在幽闭的空间不舒服,不知道什么歪理邪说,所以需要我抓着看,我则有电影看就好。
《长安的荔枝》是一场权力的游戏与人性的迷宫。
这部电影以盛唐为背景,却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传奇,而是通过"荔枝"这一微不足道的水果,编织出一张精妙的权力网络,让我们得以窥见皇家机器运转的残酷真相。
影片中,荔枝从岭南运到长安的漫长旅程为权力结构的绝妙隐喻。导演以近乎残酷的写实手法展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背后的代价,驿站系统超负荷运转,马匹累死无数,驿卒伤残,地方财政不堪重负。每一颗美味无暇的荔枝背后,都是无数被压榨的生命与资源。
荔枝不再只是水果,而是身份与特权的象征。李善德这一角色构成了影片最富张力的矛盾体。这位底层小吏被意外卷入荔枝运输的政z任务,从最初的惶恐不安到逐渐觉醒,其心路历程折射出官L制度对人性的折射过程。当他发现"流程是弱者才需要遵循的规矩"这一权力场的潜规则时,我们感受到的是体制如何将普通人变成它的同谋。李善德最终既未完全屈服于体制,又无法彻底反抗,这正是大多数人在权力结构中的真实处境:一种痛苦的清醒与有限的抵抗。
影片对盛唐的呈现充满了反讽意味。表面上的长安城灯火辉煌,胡商云集,诗歌音乐盛行,一派开放包容的盛世景象。然而镜头一转,我们看到的却是下层官吏的疲于奔命,边疆将士的朝不保夕,以及宫廷内部的勾心斗角,表面繁荣下隐藏着制d的根本腐烂。
《长安的荔枝》影片结尾,当安史之乱的烽火即将点燃时,长安城即使面临崩溃边缘,体制的惯性仍会驱使人们重复那些已经证明是灾难的行为模式。荔枝在此已经成为历史循环的象征——每一代人都在品尝权力的甜蜜,却很少有人记得它带来的苦涩。
我们不仅会思考,今天的"荔枝"又是什么呢?是那些象征身份地位的奢侈品?是社交媒体上的点赞数量?还是某种更隐蔽的权力符号?
《长安的荔枝》不仅在于它精彩还原了一段历史,更在于它通过历史这面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身处何种权力结构之中,以及我们每个人在这结构中扮演的角色。在这个意义上,这部电影既是对过去的再现,也是对当下的警示——关于权力如何通过最日常的事物渗透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是否有勇气像李善德那样,至少保持一份清醒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