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西邑老家,人们都把玉米叫做金麦。
渭北旱塬上的祁云枝在《丰收如玉》里写到:“在我的家乡,玉米被叫做玉麦,是主食小麦之外的第二大农作物。单从名字上看,玉麦,即是外表如玉的麦子。”如此看来,金麦,即是外表如金的麦子。从它那黄橙橙的颜色来看,我觉得金麦这个名字,似乎更符合它的气质。
从记事起,金麦就出现在家中的每个角落:田间地头、菜园、院场,房梁和楼板上,粮柜、盾箩和蛇皮口袋里,就连犄角旮旯里,也能嗅到金麦的气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过后,红土地上,到处是肩挂帆布包、手拿下种桩、弯腰下金麦种的人们。经过季节的孕育、庄稼人的辛勤劳作、用心的呵护,中秋节前后,金麦成熟了。秋风扫过那“纱帐”般望不到边的金麦林,哗哗作响,惹得农人腰间的镰刀也蠢蠢欲动。
这个季节,家家户户都在收金麦,自古以来,父辈们都是靠勤劳的双手,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收金麦可不容易,大辣的太阳,满身大汗穿梭在金麦林,手上掰着,肩上背着,脸上被锋利的金麦叶划得生疼,那滋味可不好受。但也有开心的时候,累了渴了,凭经验在林中寻一根嫩绿的金麦杆砍下,席地坐下,一边休息一边嚼着金麦杆甜甜的味道;一车车白花花的金麦被拖拉机拉回家,堆得门口、院场到处都是。身单力薄的孩子,开始农活大接力:剥金麦。剥金麦是个考验耐性的活:一包一包剥,包身小的叶子全部扯掉,包身大的还要留上几片叶子,作为“绳子”和“纽带”,将五、六个单独的金麦串在一起,成为一个全新的整体。短时间内剥金麦还好,时间长了,手和指尖开始发疼,然后从胳膊蔓延到肩膀、脊背,接着眼睛也模糊了,最后整个人都不好了。尤其到晚上,手上剥着金麦,眼皮在打架,灵魂早已神游到床前。金麦剥好后,结成串的被挂上房梁、屋檐下、沙子头上自然风干;没有叶子的,则摊开在院场里、太阳下暴晒。晒干后打成籽儿装到袋子里、存到粮柜里。每逢这时,整个院子和村庄都荡漾着金麦的香气。
年年种金麦,年年收金麦,和父辈们一样,忙于播种和收获,却未认真关注过这些金色的精灵。金麦(玉米)为一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别名包谷、苞米、棒子、粟米等,原产于中南美洲,分布在30°--50°纬度之间的热带和温带地区,栽培面积最多的为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南非、印度和罗马尼亚,我国的玉米主要种植地为东北、华北和西南山区。玉米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大约有470多年,由于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强,栽培面积发展很快,目前我国播种面积在3亿亩左右,仅次于稻、麦,在粮食作物中居第三位,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
卸妆更见浑然美,遍体珠玑尽是仁。金麦种类繁多,有粮用饲用品种、菜用品种(包括糯质型、甜质型、玉米笋型)、加工品种(甜玉米、玉米笋)、爆粒型品种(爆米花专用品种)等。金麦是粗粮中的保健佳品,吃金麦对人体的健康颇为有利,金麦中的维生素含量非常高,是稻米、小麦的5-10倍,含有丰富的植物纤维素,具有刺激胃肠蠕动、加速粪便排泄的特性,可防治便秘、肠炎、肠癌等;含硒和镁,有防癌抗癌作用;含谷胱甘肽,有恢复青春,延缓衰老的功能;含玉米黄质,可以预防老年黄斑性病变的产生;含丰富的胡萝卜素与烟酸,胡萝卜素被人体吸收后能转化为维生素A,烟酸能帮助我们维持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的正常功能;含有丰富的亚油酸,可以降低胆固醇,防止其沉积在血管内壁上,从而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对预防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有积极的作用。
目及之处泛黄黄,绿叶葱葱已谷粮。金麦的用途很多,无论城市、农村生活,到处都有金麦的影子。因金麦的胚特别大,占总重量的10%-14%,含有大量的脂肪,可提取油脂,做成玉米油;可做成美味佳肴,煮熟或蒸熟来吃,用玉金麦粒做成金麦羹,“粗粮细做”,做成窝窝头、饼子、发糕等,嫩金麦削下来爆炒,是一道可口的菜肴,甜脆金麦可用搅拌机打碎,做成浓郁香甜的金麦汁,和胡萝卜排骨一起煲汤;干金麦籽儿可做成金麦花(爆米花);金麦晒干磨成面后,作为饲养牲畜的食物,甚至在饥荒年代,金麦还化身成可以充饥的“面果儿”,幼时的我,曾亲眼见到邻居家的饭桌上,甑子里装满一甑子冒着热气、金色的“面果儿”,填满、温暖一家老少空荡寡油的胃。
番麦高撑杵,香蒿细缀珠。金麦全身是宝,秋收过后,地里一棵棵金麦杆被齐根砍下,被人们运回家中,堆在圈头,作为牲畜过冬取暖的稻草。脱粒后的金麦,剩下光秃秃的“骨头”,可作烧火做饭的燃料。在生命的尽头,金麦还化作金色的焰火,温暖给予它生命的主人。一粒粒金麦堆在一起,汇聚成金色的海洋。春夏秋冬,风里来雨里去、行走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父辈们,在平凡的春种秋收中,如金麦一样,在红土地上,默默无闻,奉献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