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在北京做项目,周末一个人无聊,在宿舍附近找了个室内游泳馆,50米的标准泳道,感觉好---长,下水游了不到20米,抽筋了.......。
回到岸休上息,突然被一位老人吸引,专注的做着热身,几分钟后出发跳水—>标准蛙泳—>十几个来回—>上岸—>走人,干干脆脆,真叫一个潇洒。
从那以后,我重新定义了「游泳」,以前在水上世界积累的经验只能叫「戏水」,并做了两件事情:
费了不少银子,买了最专业的装备;
现场偷学+视频教程,学习标准的蛙泳;
两个月的时间,我已经可以一次性游完2000米,而且游完即走。
现在看,当时就是想要快速达到那位老人的状态。
再说一个故事。
老罗身边有个 PPT网红--许岑,锤子手机每年发布会的PPT都由他操刀,同时也是一名指弹吉他高手。
据他讲,刚学指弹的时候,第一把吉他就花了4万5,还是借的钱。于是接下来的两年时间每天练琴时间都在2个小时以上,他觉得这么贵的吉他如果放着不弹,跟犯罪差不多。
他还认为学乐器一定要“看到哪里,就去哪里”,意思是想弹什么曲子,直接上去练就是了,不要管难度。他就是这样搞定了最难的曲子。
两个故事其实都在讲同一个学习方法--刻意练习,一个容易被我们忽视和误解的学习方法。
忽视,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习惯把个人能力或品质作为坚持的首要因素,只要学不出来,要么是智力问题,要么是态度问题。
误解,是因为一直以来的教育模式就是由简到难,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学习,什么样的水平做什么事情。
刻意练习到底是什么
目标具体
从心理学上看,一件事物被描述的越具体,可信度就越高。
要做到目标具体,前期必须先对目标进行透彻分析,包括潜在的风险、应对方案以及初步的时间计划,这样过滤后的目标,才清晰且符合实际,可达性相对就高。
比如,我要学会弹Leo Kottke的《last steam engine train》;我要学会用蛙泳一次性游500米;我要学会用英语点餐。而不是我要学会指弹、我要学会蛙泳、我要练好口语。
以赛代练
不是忽视基础和规律,是要用实战状态刺激自己,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打磨基础。
我们都知道,乐器美妙之处在于手感和音色,一把4万多的吉他在这两方面给人的体验肯定秒杀450元的吉他。大部初学者习惯选择更便宜的琴先练手,这意味着乐器最核心的美从一开始就感受不到,还怎么能够坚持呢。(当然不是说一定要买最贵的,只是要打破“好船配好帆”的常规)
再看一下英语口语的学习,以一个场景为驱动去练习对话,最好是切实可以用到的场景,及早体会交流的快感比什么都重要,哪怕你还没搞清楚时态、从句,so what!至于单词和语法在场景对话中去逐个击破。
这种方式一定比脱离场景的从A到Z背单词或单啃一本语法书的效果要好很多。
最后
学习没有捷径,也从来不是件轻松的事情,但是当我们大把大把的往里面砸时间和精力的时候,真要停下来想想,是否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所以在学习这件事情上,我们每个人真的需要刻意一点,再刻意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