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亨,君子有终。
言谦虚的态度是亨通的,一时谦虚容易,始终谦虚很难,唯有君子才能做到始终如一的保持谦虚的态度。
中国历史上三个半圣人中的半个,曾国藩就以他的谦逊之道善得始终,在当年乱世实属不易。曾国藩如果没有做官,单凭文化造诣足以在中国历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他归根结底是一位政客,在大清官场上有着很高地位,也让清王朝更加繁荣,做了很多让文化人瞠目结舌的事情,杀了好多人,所以只能算半个圣人。从清末开始,曾国藩的名声就开始毁誉参半。章太炎先生说他是民贼,解放后范文澜说他是汉奸、刽子手、卖国贼。新中国建立后,老一代历史学家在“曾国藩是刽子手还是近代文化先驱”这个命题上耗费了不少心思。
曾国藩在整个人生过程中几起几落,最终有所大成,都清晰的践行着谦卦的智慧。这个人并不聪明,说他资质平平都是客气话,梁启超先生直言评价他说:“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文正公指的就是曾国藩,而梁启超先生对他的评价是“最钝拙”,由此可见他的成功完全和天赋没有丝毫关联。
在13岁的一个夜晚,曾国藩一如既往的进入书房,他要将明天要学的文章背下来,不然就要受到惩罚。他坐在那里一遍一遍的背诵,可不知道房梁上有个人一直盯着他。这是个小偷,打算偷点东西回家养老婆孩子,谁知道曾国藩进来了,他只能在房梁上等着。一般的读书人,背书都是很快的事情,小偷也没在意,就在房梁上等着曾国藩背会之后离开。结果曾国藩拿起书本就背到三更半夜,还是磕磕巴巴的背不下来。眼看着天都快凉了,房梁上面爬着的那个小偷实在受不了了,在被吓得目瞪口呆的曾国藩面前,背完那篇文章,迅速离去了。当时的曾国藩一脸羡慕。
在洪秀全组织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在自己老家组织了一只队伍,史称湘军。咸丰四年(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
但里想丰满现实骨感,湘军出场就被石达开一锅端,曾国藩差点跳河自尽,幸亏被属下救下来。曾国藩回到老家痛定思痛,深研道德经,顿然开悟,意识到要谦卑,要低下,他采用以柔克刚以下制上的做法,求助于左宗棠,左宗棠非常自负,给自己取了个今亮的名号,自己称自己为当今诸葛亮,而曾国藩的谦卑感动了左宗棠获得了支持。曾国藩再度出山,已经是完全脱胎换骨,过去的冲动狂妄血气方刚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老练冷静,洞悉了农民起义的特点,用结硬寨打呆仗的方式,生生耗死太平天国。 攻破天京之后,慈禧太后凤颜大悦。说文正公你功劳这么大,别的福利不说,我得给你在北京买个房啊。给他在京城安排了一座宅院。曾国藩就给这个宅院起了个名字,叫做『求阙斋』,阙就是缺点,曾国藩表态说虽然打下了天京,我还是丝毫不敢自以为是滴。
接下来,朝廷的封赏下来,授曾国藩两江总督,钦差大臣。两江总督,就是管现在的江苏浙江上海。其实不光是现在江浙沪包邮,在大清时期,这地方就是钱袋子。上海一直以来都是最重要的贸易港口,天下的税收,7成由江浙两省提供。这个时候,曾国藩让其弟曾国荃辞官,自己裁撤了大量湘军。 自己功成名就之后他把自己的谦虚精神放大到了整个名族层面,领导开展了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现在文正公一句格言流传于网络,与君共勉。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
我是一个爱卜卦的清华理工男,有温度,有态度,用最简单的人话把周易说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