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S叔的一篇文章,有个问题,也是我今天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个人真正的能力,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考?说来挺有趣。
一周前,室友义无反顾的接受朋友的邀请,去他朋友上班的厂里工作,离家近,待遇也好,活也不累。
可室友昨天又回来了,我挺意外,不过很开心。毕竟,他走的时候,我也很不舍。
话说,钱多活少离家近,符合大多数人的择业标准,任谁也没理由拒绝,这是一个机会。
回去第二天室友就去上班了,一共上了两天班就辞职了,休息两天就又回来上班了。
我设想过很多场景,唯独没有想到会这么快就又见面了,这个情况是我始料未及的。
那么,我很想知道,是什么信息让他做决定离开,又是什么因素导致他在这么短的时间反悔,又回来了呢?
一个人应该靠什么来做决策呢?
一个人真正的能力,到底是什么呢?
S叔给出的答案是:
一个人真正的核心能力,不是工作努力,不是情商高,不是抗压能力强等等,这些都是基本能力;
真正的核心能力,我认为,是做对决策的能力,做对一次决策,胜过无数日夜的努力。
工作上的选择可能无足轻重,至少那是一个机会,花费一周时间试错,尝试了不后悔。
若是遇到人生中的重大决策,没有重来的机会时,怎么办?
跟室友聊新工作,他总结了几点“不美”的原因:
·制度比较多,比如早会晚会,上班期间不能随意走动,2小时休息一次才能抽根烟等,不自由。
·按任务完成量考核,没完成规定量就需要加班,加班没有加班费。
·工资除了吃住,比之前的工作还要低些。
·流水线作业,一是手生赶不上,二是没有提升空间,也不能精进技能。
这些情况都是预料之外的,但也是应该提前了解清楚的。那当时是依据什么做的决策,导致这么大的心理落差呢?
做决策前的判断依据不足。
只说每天上班八个小时,没说完不成任务需要加班啊。
只说工资多高,没说吃住怎么算,去了之后才发现工装工牌啥都要交钱。
只说活比较轻松,也没说是流水线作业,能不能再精进啊。
你不问我不说,导致做决策的依据与现实有偏差,才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想当然的想问题,虽然知道要收集信息,但还是了解的不全面,从别人口中得到的,都是掺杂了个人偏好的信息。
比如有个朋友说有个餐馆的饭超级好吃,形容的色香味俱全,说的你都快流口水了,而现实是你吃过之后,觉得一般般。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所以一个人做决策,不能靠听别人什么说,要学会自己做判断,真正喜欢的东西,要自己挑。
李笑来老师说,一个人的价值观,就是知道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
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决定,都可以套用一下,对于这个选择,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什么?
去餐馆吃饭,别人说好不好吃,吃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吃什么,更重要的是你想吃的是不是卫生健康,对身体有益。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决策能力。
而决策能力取决于自身的价值观。
我们要记住,忙不是理由,忙不是目的,忙是忙不出一个美好未来的。
人生有限,我们千万不要做多而杂的事,我们要做少而精的事,要做跟自己人生目标有关的事。
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提升,提升我们的思考和执行能力,提升我们的认知和价值观,进而提升我们做决策的能力。
一个牛逼的决策,胜过无数日夜的努力。
祝愿我们在人生为数不多的重要的十字路口,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让短暂的人生,少些弯路,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