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爱心树家人的第22封信
亲爱的心爸心妈: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正式开跑第二天,孩子按时到校情况跟我想象的有所出入。本以为今天会多几个孩子的,结果和昨天一样还是6人,只是人跟昨天有所不同而已。不过没关系,这并没有影响到我们渴望奔跑的激情,更没有影响到我们在“开跑”中还能玩儿出名堂来。
所以,这六个孩子和我一起共跑20圈。其实我一开始定的目标依然是孩子10圈,我15圈,可真不知怎么一下子就跑了20圈。中途每遇到刚来的孩子我都会告诉他过她我们跑了几圈了。就这样,孩子一直陆陆续续来着,我们也没有停止脚下的运动,直到7:45,除路迪、昱含请假,只有子赫没到了。不过,我已心中有数接下来我会如何把这个“开跑”运动拓展到课程中,而且还得让孩子们喜欢继续探索。这里悄悄透露一点,那就是生活中的数学。我把活动安排在大课间,然后让孩子们看我早上的“开跑”记录:
2016年10月12日开跑挑战英雄6人:小乔、易航、瑞泽、恒宇、璨硕、秘萱。(和老师一起坚持跑步20圈)
其他孩子——
姓名 来时我们已跑圈数
靖程 5
成博 7
一硕、靖迪 8
朋栩 9
燕鹭、柏涵 10
诺涵、宝涵 15
有了这样一组数据,于是就有了刺激他们、挑战他们的机会,挑战难题:我们早上共跑了20圈,请每个孩子记住自己来时我们已经跑了几圈,那么请问:你自己跑了多少圈?挑战结果(主要看问题挑战英雄):
姓名 我们已跑圈数 挑战英雄
靖程 5 恒宇
成博 7 成博
一硕、靖迪 8 一硕、小乔、朋栩
朋栩 9 朋栩
燕鹭、柏涵 10 恒宇、朋栩、柏涵
诺涵、宝涵 15 诺涵宝涵、朋栩
要知道,这可是20以内的减法,可是怎么会有这么多孩子能够非常顺利地挑战成功呢?或许这就是数学在活动中运用的力量吧!
总之:儿童通过做来学习物理知识;通过被告知或演示来学习社会知识;通过归因来学习数理逻辑知识。——《0——8岁纪律教育》
当孩子们持续探究时,他们会获得乐趣,这种探究对他们而言是真正复杂的事,而且在发现和分析的过程中他们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技能。——《0——8岁纪律教育》
儿童对学习的直接参与,与他们的学习方式及把自己看成一个什么样的学习者有关。如果在儿童所在的班级是由教师告诉儿童需要知道的每一件事情,儿童就不会形成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0——8岁纪律教育》
我不是数学老师,又经常不喜欢与数字打交道,但却因为要给孩子提供挑战的平台居然让自己爱上这些本最不敏感的数字了。
当儿童感到厌烦和索然无趣时,他们会做什么呢?你很可能会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应对这种情况的行为。大多数孩子会发明一些行为。然而,这些具有创造性的努力却常常不是可接受性的集体行为,教师称之为纪律问题。—— ——《0——8岁纪律教育》
瞧,这就是今天课堂上某孩子的发明创作,当时本想好好批评他一翻,可是当这个精致的“自行车”从我眼前闪过,我也觉得蛮可爱的,这孩子真有才!所以就没有批评他,只是告诉他这个时间不合适。当时他也觉得本该面对的一场批评眨眼间就这样烟消云散了,而且还得到了老师的称赞,就看到他很得意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所以当读到《0——8岁纪律》中的以上段落时,突然就对孩子的某种行为释然了,因为有时候在我们看似的纪律问题恰恰就是创造正在发生的时候。这就是我学习后最深的领悟。
更多的时候我也会反思自己:为何有时候课堂上有孩子会思维开小差?可是每到绘本课为什么就会显得那么专注那么专注、每到软笔书法课他们也会显得那么兴奋不已呢?其实一句话:是孩子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也是对知识本身所存在的魅力产生了兴趣,而这些就是符合了儿童的成熟水平。
再看上图,这是中午午休后的一个抓拍,突然发现书架旁围着一群孩子但并不是读书,就连我走过去他们都丝毫没有想离开的意思,上课时间要到了,本想过去批评人的,结果又被他们的“创造发明”忽悠了:原来一个彩笔盒盖里被某小孩儿捉到了两只苍蝇(当时我也有点惊叹他是怎么捉住它们的),也有孩子说:老师放了它们吧!另一种声音是:不能把它们放了,因为他们是害虫……哎,结果,第一节下课又去看时还真是发现两个“家伙”不知何时从下边缝隙逃跑了。
呵呵,亲爱的心爸心妈,今天的故事到此是不是越来越感觉“孩子本身”就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的一种学习对象,他们的世界真的太奥妙太简单又太复杂!世界在他们眼中,任何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在他们看来都是最有趣的,最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如果你已经感受到了这些,那么接下来,请和我一起继续“研究”下去,这里特别向你推荐《0——8岁纪律教育》一书,它蒋带你走进儿童世界的最深处。
爱心树教室守护者
201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