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公务员、事业编面试的面试答题呈现出两种情况,一是考生的答题水平越来越高,二是答题的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从社会大环境看,经济低迷导致就业率下降,大批应届生和社会考生涌入考编行列,大家都报名参加专业机构的培训,使得面试答题出现严重的模式化、套路化。另一方面,由于985、211的毕业生,乃至海归、博士考生的加入,参考人员的文化层次、社会阅历提升,个别考生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刻,答题更能切中要点,言中关键,折服考官。因此,要想在面试竞争中把握住机会,成功赢得高分上岸,既要避免答题的模式化、套路化,又要让答题具有一定的深度。
先说一下答题的模式化、套路化问题。
事实上,培训机构研究面试答题是非常专业的,对试题的解读分析、推理判断、理解转化,遣词用语等都很到位。对考生应试能力提升绝对有帮助。但专业培训的弊病就是同质化、套路化。考生有没有经过培训,进门两分钟后,考官就能察觉到。因为培训机构是统一教材、统一课程,统一的答题模式。不善于变通的考生经过培训后,没有了自己的个性,答题时表现不出自己真正的素质,没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从内而外释放着被伪装的气息,很难不被考官发现。在考官眼里,经过培训的考生答题不是自我真诚的表达,模式化的答题是做作的表现,一般不会给出高分。
避免答题的模式化、套路化,不是否定培训机构,相反,笔者赞同考生选择机构接受培训,毕竟是现成的经验。关键是不能“拿来主义”,生搬硬套,人云亦云。要通过培训消除知识盲点,拓展答题思路,把机构的答题方法与自己的思维方式集合,用机构的面试经验弥补自身阅历上的不足,博众家之所长,筑自己之特色,实现本质化的提升。
要说答题的深度,这个是没办法量化的。
一是同一事物在不同人面前有不同的理解,影响理解的因素无法说得清楚。二是同一问题的答题也会受考官本人对问题理解的影响,考官对这个问题也有塔自己的看法。但是,考官可以轻松感觉到,谁的回答更符合题意,接近实质,谁与自己的观点重合,甚至比自己想的更加的全面。请相信,承担面试任务的考官们,对同一面试问题,给出的回答也不是一致的,都是处于本人对问题的理解。
面试是主观答题,借助一个问题考核多个要素,问题本身没有标准答案,通过答题结果衡量考生的素质水平。对于考生而言,面试题的最佳答案是本人对问题的思维判断、理解转化、语言表达和自圆其说。考生与考生之间比的就是谁的判断更正确、转化更到位,用语更精准,并且圆的更完美。
要想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就要加强学习,想要摆脱同质化,就要善于思考和总结,想要答题更深刻,就要比别人多想一点,想深一点,要保有自己的答题思路,在接受机构培训的基础上,坚持自己的风格,回答问题遵从内心想法,引用事例多讲自己的故事,这样更有利于表达自身的观点,更有利于取信于考官。
最后说一句,考官绝不比我们笨,更不比我们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