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续补了一天的觉之后,晚饭后写本周的文章。
最近因为一个重要项目的需要,连续加班工作,到昨天(昨天是六一,也没能陪宝贝过,略有遗憾,但娃就是这么好哄,没有吵吵我)已经连续工作了十三天,后面八天基本上都是早上8:30到晚上9:30左右,每天回到家都是10:30以后了。自己的身心,除了支撑每天的工作外,再没有能量干点啥事,跑步、陪娃、自己看书、写字也全都断掉。这样的状态在坚持到第十三天,身心俱疲,终于再不能坚持下去了。今天几乎花了一天的时间睡觉来恢复体力,也终于有点力气重新写字,脑子逐渐静下来,想一想,这样的状态对不对呢?
客观对待自己的内心,有一段时间没有这么专注投入一个项目上,我喜欢在项目的这种投入,状态上甚至有点小兴奋。但是我又不喜欢这样的持续投入,吃掉了我下班后陪娃游戏、讲故事的时间,吃掉了我自己看书的时间,甚至休息的时间,疲惫的身心回到家之后,甚至都不想多说一句话。这几天有点像是把自己切成两片,一面是全力投入工作,有点小兴奋,另一面则是疲惫烦躁、就想倒下睡觉,真是一个矛盾体。
这样的状态下,让我想起来的是之前看到过的一天文章,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法是让他忙到没有时间成长,为什么这么说呢?每天努力工作,工作中就不能让人成长吗?肯定不是的,工作也有学习、成长的机会。但是一定要认识到,任何工作中都有一定比例的同质化的重复性的工作,单一的工作对成长的贡献有但是很小。而且一定要谨记工作的本质是创造价值,老板雇你来,是用你的能力在岗位上干出成绩的,这个过程的本质是个体能力的输出,是存量减持。说白了,老板要的结果,老板不负责你的个体成长。
既然工作中的成长是有限的,那么个体成长,创造增量,就只能来自于工作之余的时间了。可是在连续工作了十多个小时候,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在无声告诉自己,今天我工作了很多,我做了很多事,没有虚度,已经很累了,我此刻应该休息一下,然后整个人就会“心安理得”的去刷一下手机,或者倒下休息了,如果这样的状态连续上几天,整个人就会很“自然”地习惯“忙碌的工作状态”。也就很“自然”地切断培养好的成长习惯,让整个人没有时间认真看几页书,没有时间静下来写几个字,没有耐心好好说话。
如果是这样的状态,就要警惕了,要提醒自己了,今天我是真的有成长吗?还是只是把一天的时间忙光了呢?
在职场上,要时刻保持两面,一面是工作的高质表现,一面是个体持续的稳定的学习与成长。高质表现是输出,而能持续稳定地支撑这个输出的一定是要有持续稳定的高质输入。希望自己在繁忙的加班之余,更要保持脑子清醒,希望脑子不要懒,心不要懒,每天能进行一点深入思考,适当总结,让自己每天都有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