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又一个星期二来到了,和伙伴们来到万达悦读时光书咖,开始了这一期的心理沙龙。
那一张张高靠背的沙发让我们深深的陷进去,被包裹在那里面,更多的是安逸和舒适。因为这两天我真的挺累的——一个人在孤军奋战。
和艳蓉并没有做更多的沟通,她很体谅我刚开学的辛苦,独自承担了前期准备,让我感受到特别的温暖。所以,除了沟通场地之外,我安心投入工作,并没有被各种事物搅扰。
今天讨论的是关于收受礼物和知情同意。
说到收受礼物,这个问题似乎并不仅存在于咨访关系之间,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吧。但是,咨询伦理守则很清晰地将这一点拿出来说事了。
收受礼物,咨询师要明确专业关系,要明确动机目的,要做出专业判断,要认真审视……我的天呐!
正如秀萍姐姐所说,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往来比较寻常,因为寻常,所以这个礼物的收受就有礼尚往来之说,但是,咨询师一定要有一个能力,这个能力就是准确判断的能力。而这个判断的能力来源于自己知道自己的可以为与不可以为。
晓梅老师在讨论中会反复强调“来访者利益最大化”,其实,来访者利益最大化何尝不是保证了咨询师的利益最大化?这就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礼物可不可以收?怎么收?专业关系会不会因为收受礼物而受到影响?这一点是可以讨论的,也就是说,当来访者要送礼物给咨询师时,咨询师要敏锐地捕捉这样的契机,表达自己的好奇:这个礼物意味着什么?你想借助礼物表达什么心意?你还有其他方式去表达吗?等等。
当讨论之后明晰了礼物背后的所承载的东西,然后是不是收礼就显得简单,无论是不是收受,都不会影响专业关系的持续稳定。这样的礼物收下,是不是对咨访关系的更好促进?写到这里,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妍芳老师的那盆榕树盆景。
瞧,咨询师的好奇心是不是无处不在啊?连礼物都可以拿来讨论。而我的印象中,只有在国外,才会当面拆开包装看看礼物,并且无论是不是喜欢都要表达喜欢。国人是不会这样表达的,更不会讨论,甚至有些礼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大约就是心理咨询的魅力所在了。
接下来讨论的是知情同意。
说老实话,我一直自诩这部分我做的还不错。因为我一直坚持跟来访签订书面的知情同意书,同时对知情同意书的内容要认真的进行解读和讨论。当然这是符合伦理守则的要求的。我觉得我做的很死板了。
妍芳老师谈到的咨询设置的部分,特别是有助理和没有助理的区别……我的好奇心又被激发出来:
知情同意的内容居然那么宽泛。
如:时间的设置、咨询频率的设置、咨询之外互不打扰的设置、收费设置,等等一大票。
我之前的做法是会有一个制式文件,文件大约内容就是保密,隐私权,还有就是工作时间,其他内容都没有,然后就文件内容进行讨论,之后咨访双方签字即可。现在看来,一是很多需要的设置没有完全涵盖,二是没有考虑到来访的要求,某种程度上对来访是不平等的。
倒是妍芳老师说到的,有一个类似问卷一样的东西,一是可以厘清来访,二是可以将第一次咨询前的访谈简化一下,这个做法真的很不错。毕竟我们没有助理,我们还需要节约来访的时间。
原来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对所有都可以保持好奇,都可以和来访讨论。我终于理解那些一做几年的长程咨询都在做什么了。当然,这是玩笑话。但是咨询师保持好奇心,是一个引导来访探索自己、发现自己的路径,所以在听那些大咖的督导课时,他们经常跟被督的咨询师也会这样说:“我很好奇……”
我很好奇,我很好奇……
我的好奇将引导我们走进一段探索之旅。
感谢晓梅老师在上午的提醒,我一天都在强调地点变化了,伙伴们便如约而至了。更感谢晓梅老师的专业支持,她温婉的娓娓道来,每次都有不一样的受益。
感谢妍芳老师,忙忙碌碌的她每次的到来,都会有大把的案例分享,让每一个参与沙龙的伙伴有了更接地气的收获。
感谢伙伴们的支持,风雨无阻,相依相伴。
下个星期二,咱们不见不散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