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段新闻说一位80多岁老太太坐动车外出,因没有买到终点站,中途被座位的主人请了起来,老人家的女儿请对方让个座却遭到拒绝因而感叹:年轻人啊,真是缺乏爱心。但座位的主人却很委屈,坐自己花钱买的位子,难道错了吗?
像这种事早已不是第一次发生,有网络调查显示近9成网友反感动辄使用道德绑架要求对方让座的行为。姑且不讨论对错,我们一起想想遇到这样的事情如何激发对方的善意,比如让座、比如在工作中赢得客户的支持。
传统观点认为,求人办事嘴甜一些态度谦卑些就好。试想车上不想让座的人都是因为你态度不够低说话不够甜或者不够礼貌么?其实激发一个人的善意,好的态度固然重要,好方法同样重要,且说三个步骤供各位参考~
其一,所有人都愿意做好事,关键是你要让他具体感受到这件好事做与不做有什么差别。以上述新闻场景为例,比较两种说法,第一,抱歉,我母亲年龄大了您能让个座么?第二种,抱歉,我母亲年龄大了,这一路实在站不动了,如果没有人愿意让个座,她就只能坐到地上了。后者是不是更具体强调对方让座后带来的影响、激发对方行善后的画面感呢?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付出是为了某个看得见的改变,所以要让对方感受到他一个小小的举动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减少什么样的痛苦。再比如和老板要求加薪,不能只说:老板因为我很需要钱……老板比谁都需要钱。。。或许加薪能供一辆车的首付,就不用挤公交上班,或许提高的这笔薪水就能每年带家人出去旅游一趟让我更愿意为了公司做牛做马。哪种更好呢?
其二,努力让对方知道,他的善意是不会被糟蹋的。毕竟每个人最担心的是自己的善良会不会被别人利用。同样两种说法,第一种,抱歉,我母亲年龄大了,可以请您让个座吗?第二种,我母亲年纪大了,如果您愿意让座我会非常感激而且我保证您的善意不会白费,下次我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也会像您一样伸出援手!后者是不是更能让人觉得善意会被珍惜不会被辜负甚至愿意传递呢?善意要扩大,而且要表达出来。
其三,整个过程要让对方感受到选择权在Ta。没有人喜欢被迫做决定,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无论这个决定有多正确,只要你觉得这个决定是不得不这么做得时候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种种抗拒的念头,甚至会妨碍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相反当我们发现做决定时主控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上,我们就会觉得安心开始觉得放松戒备开始比较认真地思考各种选项的可能。试比较这两种说法,第一种,抱歉,我母亲年纪比较大了,可以请您让个座吗?拜托拜托求求您啊,无论如何发发善心帮个忙吧……第二种,抱歉,我母亲年纪比较大了,可以请您让个座吗?当然这是您的座,让不让,由您决定。最有说服力的请求方式往往是由对方掌握决定权。让对方有选择,这是最后一步。
善意的请求怎样不会变成道德指控呢?诉求要具体,善意要扩大,让对方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