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长曾经问我:“我的孩子总喜欢发脾气,难道说这是我的错?这不是孩子的性格造成的吗?为什么要我负责?”
“是的,你不需要为孩子的内在性格负责。”我告诉他,“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你不必为此负责,你的责任是在别的方面”。明白”别的方面“有哪些,对家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从孩子进入我们生活的那一刻,他们就携带着自身的性格与我们互动,有时顺畅,有时冲突。最后,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孩子内在的个性,哪些是他们在与我们互动中养成的习惯。我们不能断言“我孩子就是这样的”“他是A型性格”或者“我的孩子天生古怪”,因为父母和孩子一直在不断地彼此塑造。
作为家长我们的反应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喜欢发脾气,我们要么缓和他的怒气,要么放大它。而我们作何反应则取决于它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孩子会本能的感受到我们的真实想法,这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因素。
对我们的潜意识引发的共鸣及其对孩子造成的影响负责是有很有挑战性的。我们很难觉察到这种共鸣的存在,因为它们不是用言辞表达出来的。所以,我们需要省察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一味关注孩子的行为,这可以帮助我们从挑剔错误者转变为孩子的盟友和引导者。
与此有关的一个典型例证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我们可能会告诉孩子:“分数并不那么重要,只要你尽力就好。”然而社会文化的灌输使大多数人潜意识里都十分重视分数,家长认为它是衡量孩子成功的标尺。无论我们嘴上怎么说,当孩子带着分数不高的成绩单回家时,他们每次都会从我们的反应中看出我们的真实态度。他们会观察我们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皱起的眉头以及眯起的眼睛。尽管我们试图掩盖自己的反应,但我们的焦虑总会在无意中表现出来。
焦虑来源于那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也就不会再担心孩子的成绩。也许我们小的时候,分数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尽管我们理智上明白成绩无法决定孩子的未来,而且很多成功者并未取得过优异的成绩;但在情感层面上,我们很多人却仍然纠结于孩子的成绩。孩子会敏锐的从我们的反应中感到这种纠结,如同我们当年从自己的父母上觉察到一样,孩子也会在考试中表现出相应的焦虑,甚至觉得肚子疼、头疼等。无论孩子的性格如何,以何种方式表现,这些焦虑总会浮出水面。这种处理问题的情绪化习惯会在家庭中代代相传。
——《父母的觉醒》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