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和母亲的关系也呈现出特殊的畸形模式,但即使是我妹,也不觉得要离婚,当然我母亲本人也如此认为。
自省和看似独立的女孩子容易被控制。也说并不需要认为是自己的错,确实,自省走到贬低自己人格的地步,那肯定是歪了,但自省不到本质,所以成长会很慢。昨天看到一个视频,说如何反驳【苍蝇不丁无缝的蛋,一个巴掌拍不响】之类让人无语的话?固然理性之人,不先去感受他人痛苦,来这句道理很像指责攻击,情商太直太低,但这句话是对的,它源于力的相互作用以及力的变化(一体两面),我们要看到控制之所以生效背后的恐惧,是如此明显而那么容易被人趁虚而入,很正面意义来说,我们定义的恶人乃至苦难,是找漏洞的好手病毒,是bug检测器,协助我们照见自己的失衡漏洞,从而更平衡和致密,能承受更大的冲力。
像是温室里的孩子,习惯了温暖有爱的家庭支持,向往浪漫。然而对于敌意,能转化多少?会认为理性分析不近人情甚至是攻击吗?会看到恶意下那些人的阴暗的多年恐惧虚弱吗?爱与智慧的平衡不可或缺,简单若是初山,要经历复杂,看山不是山,才能返璞归真,看到山的本质原型层面吧。
具体分析的话,我父亲还是有区别的,他当年或许觉得家庭是突然增加的负担,影响了他的潇洒,所以他继续在外面的世界奔跑,偶尔的回家便感觉到沉闷窒息,所以他会控制命令别人,自我中心地不接受任何质疑。最初几年,钱好賺,情况还不严重,但越到后面,他在外人面前有多光鲜亮丽大方,在家里就多么暴躁阴暗。他若是足够智慧,本可以拒绝结婚,选择单身,在更成熟时依照自己意愿选择结婚,进一步学习自己与他人的平衡课题。但他没想过质疑世俗标准,也不敢逆行,于是他内心或许也是委屈的,我母亲或许物化他,把他当做依靠的工具,于是他也回应以物化,物化自己与他人,悲剧之环开始循环。
物化,是一种简单化和外求化的倾向,把自己和他人等同于单一的物质时,人生的悲剧就开始了。然而物化如此常见,人们如此习以为常,然后如此渴望那【美好爱情】。